瀏覽次數:次
滴滴!7張新名片火熱出爐啦!日前,空港新城發布《空港新城2024年持續深入營商環境突破年實施方案》,以“一個目標為牽引、兩個支柱強支撐、三個主體優服務、七張名片亮品牌”構建“1237”工作思路,全力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助力“空中絲綢之路新起點建設”。想知道空港2024營商環境怎么干?企業朋友們趕緊看過來一起感受空港這份營商熱情吧。
“1237”工作思路:圍繞“1個目標”,即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強化“2個支柱”,即樹牢“法治”“誠信”理念,夯實營商環境“最強支撐”。服務“3個主體”,即服務企業、服務項目、服務產業。打造“7張名片”,即聚焦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提升企業服務能級、保障發展環境、激發市場信心、釋放發展新動能、完善城市功能以及優化產業生態等7個重點領域,打造“高效、舒心、誠信、法治、開放、品質、活力”7張名片。
以“高效”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效能

市場活力 深度激發
推進商事集成注冊“易企辦”改革,企業開辦全流程最快2小時。
制定“個轉企”政策,開展“個轉企、企入規”培育。
完善市場主體電子資料庫,推動涉企信息共享互認。
線下辦事 一廳辦理
實施政務大廳空間整合和功能優化,推出政務服務公益課堂。
設立咨詢服務專區及企業訴求意見反饋專窗,兜底解決企業各類問題。
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針對重點醫療器械企業開展第二類醫療器械優先審評審批試點。
智慧政務 效能升級
推廣在線身份認證、電子印章、電子簽名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
加強自助終端建設,推進自助服務設備進園區。
運用智能AI、視頻等形式,推出100個“可讀可視”高頻事項標準化辦事指南。
辦稅繳費 方便快捷
推行“基礎業務現場輔導+簡單業務就近自助辦理+復雜問題遠程支持”服務模式,構建“辦稅大廳+產業園區自助”辦稅網格。
出臺綠色轉型稅費政策清單,加強各產業鏈稅收經濟分析及應用,推動納稅服務數字化轉型。
建成全省首家誠信納稅人空港服務驛站,在機場候機樓建立“全省誠信納稅人暨西安政務服務空港驛站”。
政務聯通 “跨區通辦”
圍繞“西安大都市圈”“北跨”“西咸一體化”“臨空經濟組團建設”,進一步推進與相關市縣、開發區政務服務共建互享,實現一批政務服務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高頻事項 集成改革
圍繞辦稅繳費、不動產登記、社會保障卡、會展服務等企業群眾關注的高頻事項,推出30個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事項。
工建改革 全面推進
推動實現“招引即落、供地即用、拿地即動、承諾即批、完工即驗、交房交證”。
全面推廣分階段核發施工許可、分期分段聯合驗收、竣工即交證、“清單式”審批服務。
推出室內裝飾裝修、市政道路建設、廠房倉庫建設、5G基站、工業廠房技術改造等審批場景,形成“一類項目一套流程”精細化精準化服務。
產業用地 “清單”供給
推廣“用地清單制”改革,工業用地實現“標準地”供應,產業項目推廣彈性供地制度。
深化工程項目“多審合一”“多測合一”“多驗合一”等改革,集約高效利用土地。
從以往單一直接拍地形式,逐步過渡為“先土地推介,后掛牌土地”模式,助力企業精準高效制定投資拿地計劃。
項目手續 及時清零
制定《空港新城重點項目審批手續提前介入預審實施辦法》,完善重點項目手續清零協同工作機制。
對規劃設計、人防、消防、海綿、裝配式、綠建等事項提前服務,實現法定要件齊備、及時辦結清零。
市政設施 “一站”報裝
優化聯合報裝功能,推行市政公用服務“一口受理、一次踏勘、一站辦理”,實現“線上進一網、線下進一窗”。
以“舒心”提升企業服務保障能級

換位思考 提升感受
以企業視角靶向施策,拓展“無感審批”服務范圍,再梳理不少于10項事項,深化“六個零”服務體驗,讓辦事更靈活、高效。
深化“稅務管家”服務,為每個產業園區配備“稅務管家”,落實一企一員、一園一策。
探索企業“全生命周期”稅務管理服務,為企業提供政策直通、風險提醒、涉稅輔導等精準服務。
惠企政策 直達快享
上線空港新城政策全鏈條服務平臺,實現政策發布、查詢、匹配、計算等功能,為企業群眾提供穿透式、直達式服務。
運用企業視角和市場話語開展惠企政策及熱點政策解讀活動。
投資服務 全生命周期
深化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圍繞“謀劃-招商-審批-建設-運行-退出”等階段,緊盯“四個一批”重點項目滾動發展要求,進一步科學優化、補足、強化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
樓宇經濟 上門服務
構建“新城大廳+園區驛站+樓宇服務站”的政務服務矩陣,實現企業開辦、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惠企政策等服務事項進駐服務站,企業“足不出樓”辦成事。
理清樓宇“資源清單”“需求清單”“服務清單”,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個公里。
中小微企業 梯度培育
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關注的公平競爭、保護合法權益、鼓勵創業創新、融資促進等問題,培育“專精特新”企業。
加強“陜企通”推廣應用,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成長煩惱。
建立“五上企業”培育庫,促進“小升規、規上市”。
企業發展 精準幫扶
建立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孵化企業幫扶臺賬,協調解決廠房、資金、設備、人才等實際需求,鼓勵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產業化。
建立民營企業500強、行業100強本土企業培育庫,實施“一對一”服務。
對民營企業需求實施臺賬管理,協調化解生產經營中的各類問題,助力民營企業“減負擔、增動能”。
人才服務 做實做細
建立園區企業人才服務專隊,組織人才申報、就業招聘、職稱評審等政策宣講,全年線上線下招聘活動不少于15場,每周入企服務不少于1次。
持續深化外籍人才創新創業試點,推動外籍高校人才到訪新城參觀考察。
金融服務 多措并舉
為科技企業提供金融顧問“一對一”融資輔導服務。
進一步推進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降低企業結算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安全性。
加強政銀企溝通對接,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新城重點產業。
問題訴求 高效辦理
暢通企業問題訴求反饋渠道,健全完善“收集發現-梳理交辦-限時辦結-跟蹤反饋-閉環銷號”問題訴求反饋處理機制,實現企業簡單訴求即時辦結、一般訴求3個工作日內辦結、復雜訴求“雙周動態清零”。
企業服務 全鏈供給
圍繞企業設立、建設、生產、經營、監管、評價、退出等階段,建立全流程閉環、全要素響應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
深化“3712”企業服務機制,堅持“真心為企業服務,為企業真心服務”,常態化開展“走出辦公室、走到一線去”。
建立“企服牽頭部門+園辦+招商部門+助企聯絡員”的企業服務團隊,提供定制化專屬化服務方案。
園區“環境” 優化提升
試點開展園區“服務+運營”模式,將產業園區載體基本信息、園區服務水平和企業滿意度評價納入信息平臺公告內容。
針對園區內在建項目和已投運企業訴求,分類別制定規范化、標準化的服務指南。
組織開展園區運營管理服務機構評估工作,以“426”服務體系,規范產業園區公共服務供給。
以“法治”保障公平公正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法律服務 護企壯大
組建中小微企業“律師服務團隊”,成立“空港新城助企法律服務團”,常態化開展“法律問診”“法治體檢”、法律宣講等系列活動。
設立產業園區法律服務驛站,針對企業和重點項目不同法律需求,制定“普法菜單”,推行“一對一”法企聯絡員。
優化法律顧問制度,規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全覆蓋。
創新模式 高效監管
推行智慧監管,健全“陽光食安”“特種設備智慧監管”等信息化智能監管平臺功能。
實施監管全覆蓋,全天候動態監管,應急救援隨時響應,逐步推動食品、藥品、化妝品以及特種設備24小時精準監管。
“服務型執法” 體現溫度
對企業進行合規告知及培訓,提前向企業告知執法檢查事項、標準,引導企業加強自我監督。
推行“執法輔導前置”,在開工建設前,提前介入,主動對接,確保企業清楚各階段監管事項和監管要點。
制定新城層面的優化規范聯合執法監督檢查制度,穩妥推進“拼單式”執法監督檢查。
執法監管 包容審慎
制定各行業領域包容審慎監管執法方案,健全輕微違法免罰、初次違法慎罰制度,落實不予處罰事項清單、從輕處罰事項清單、減輕處罰事項清單、免于行政強制事項清單等“四張清單”內容。
制定各行業差異化分類監督管理辦法,夯實企業主體責任和行業監管誠信體系建設。
探索建立行政執法檢查“白名單”制度,營造更寬松有序的監管環境。
以“誠信”激發市場主體發展信心

雙向誠信 履約監管
深化政企雙向誠信,建立項目“投后”履約監管、效益評估機制,進一步規范、優化惠企政策管理服務及“投后”監管。
圍繞施工建設領域全鏈條,從動議、城建計劃、招投標、手續辦理、開工建設及建設變更、竣工驗收及結算等環節,制定工作方案。
信用建設 深化推進
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堅決杜絕“新官不理舊賬”“擊鼓傳花”等政務失信行為。
在市場監管、稅務、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領域,推行以市場主體專用信用報告替代企業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
落實守信激勵機制,讓A級企業享受誠信經營、依法納稅的紅利。
投資成本 不斷降低
公布國家、省市收費項目,做到“清單之外無收費”。規范中介服務,降低中介成本。
全面梳理新城生產力要素成本清單,掌握生產力要素與當前新城發展的適配度,提升要素支撐。
重點問題 專項整治
建立停水、停電、停氣、停暖、停網等快速處置解決機制。
持續開展營商環境領域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
以“開放”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服務外貿 多管齊下
建設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各類通關、物流單證的“一站式”申報,推出跨境航空物流全鏈條的“通關+物流”綜合查詢服務。
推動RCEP企業服務中心升級為全省服務平臺,擴大服務中心服務范圍。
對全部出口退稅一類、二類的管理企業跟蹤服務,打通出口企業出口退稅全鏈條,優化出口退稅流程,壓縮全流程辦理時限。
通過“線上+線下”模式,推出10個“進出口貿易一件事一次辦”,提高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
跨境電商 提質增效
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簡化跨境電商退貨流程,為企業提供報關報檢、理貨運輸等“一站式”服務通道。
允許符合條件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企業開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符合環保要求的保稅維修業務。
通關貿易 便利高效
深化口岸進出口貨物機坪“直提直裝”試點,實現空運貨物24小時“隨到隨提、隨到隨裝”。
持續拓展肉類場地業務,加快冰鮮水產品口岸功能恢復。
深化“提前申報”“兩步申報”通關模式,縮短貨物滯留口岸時間,降低企業倉儲費用成本。
推進國際郵件、國際快件和跨境電商三類業務“一站式”通關,推進實施快運和易腐貨物6小時通關。
航空樞紐 加快打造
恢復加密現有國際航線航班,爭取擴大第五航權配額,積極增開面向RCEP成員的國際貨運航線。
實施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工程,積極培育“超級承運人”。
外商投資 專業服務
積極拓展吸引外商投資方式,更大范圍更多頻次開展“走出去”宣傳推介活動。
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參與區域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建設,落實國家及省市吸引外商投資支持政策。
強化對外商投資項目的要素保障,依法保障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權益。
以“品質”健全宜居宜業城市功能

城市配套 著力完善
規劃4個產業鄰里中心,提供基礎保障、品質提升、創新服務三類服務配套設施。
優化調整住房保障體系,探索放寬準入條件,優先考慮新城人才住房需求。
提升市政配套水平,增加環網柜及電力設施布局。
園區硬件 提檔升級
建設園區服務驛站,整合人才站、金融站、科技服務站,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務。
對產業園進行用電負荷、容量摸底,確保與招商項目用電需求匹配。
探索土地1.5級開發模式,打造集成低密度總部、研發中試樓、標準廠房 、公寓、商業等多業態“產業綜合體”。
生態環境 協同增效
打造“生態+營商”雙優環境,推出產業園區環評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成果清單,服務入區企業加快環評編制。
推進低碳近零碳園區試點建設,研究建立新城低碳管理體系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機制。
以“活力”推進產業發展生態優化

產業政策 精準供給
完善新城產業政策工作體系,提升政策的精準性、含金量、撬動性。
圍繞主導產業制定符合產業發展實際的差異化獎補政策,實現“一園一業、一業一鏈,一鏈一策、一企一策”。
產業集聚 科創賦能
鼓勵高校院所面向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共享科研儀器設備,建立小試中試共享平臺。
開展孵化載體服務質效提升行動,推動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格局。
積極探索“以市場換產業”新模式,從城市治理、特色產業、資源稟賦等訴求入手,建立發布機會清單。
產業營商 持續建設
建立健全重點產業鏈鏈主、鏈上企業認定名單,鏈主企業關鍵原材料、零部件需求及鏈上企業供給能力“兩張清單”。
從延鏈、補鏈、強鏈、市場供給、信息互補、資源共享和政策傳導角度搭建產業營商環境平臺。
依托鏈上企業,繪制招商地圖,組織產業供需對接會,打造一批產業鏈集群。
新的方案出爐意味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同步出現,企業、群眾朋友們,新的階段,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營造一個企業安心發展、城市宜居宜業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