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我省實現新增排污權有償使用全覆蓋
本報訊(記者 馬昭)記者從昨日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深入推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以解決環境容量資源長期無價和低價使用的問題。截至目前,省級共完成了各項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1319筆,成交總額11.1億元。
陜西省生態環境廳政策法規處處長楊照濤介紹說,排污權有償使用費是對排污行為的一種前置約束,作用是確立環境容量資源的有價性、稀缺性,目的是推動企業減少環境資源的占用,以解決環境容量資源長期無價和低價使用的問題。反映的是占用環境資源的價值,體現的是“誰占有,誰付費”的原則。
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在我省的實施開創了一個新的環境管理模式,是環境資源領域重要的制度改革。我省從2010年起開始排污權交易工作,2016年起,有償使用從新建項目的排污權交易擴展到現有企業排污權有償使用。2010年至今省級共完成了各項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1319筆,成交總額11.1億元,共成交二氧化硫29532噸、氮氧化物25131噸、化學需氧量3238噸、氨氮254噸。全省新(改、擴)建項目新增排污量全部通過排污權交易取得,實現新增排污權有償使用全覆蓋。
2016年8月,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我省在排污權交易工作的基礎上啟動了現有排污單位的排污權有償使用工作。從2017年1月1日起,全省火電行業率先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管理,共繳納有償使用費5889萬元。
那么,購買了排污權的企業,是否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排污?環保部門表示,企業最高能買多少排放指標要經過嚴格審核,因此,不會出現總體污染加重時企業通過購買排污權肆無忌憚排污的現象。此外,凡被列入縣級以上重點污染整治區域的、環保信用不良的、實施掛牌督辦的企業在完成整治前,一律不準參與排污權交易。同時,排污權拍賣所得將全額上繳財政,主要用于減排企業的補貼或獎勵。
企業能否將減排量拿出來交易產生經濟效益呢?陜西省生態環境廳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趙偉欣告訴記者,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中,企業的減排量可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一方面企業通過污染治理產生實際減排量可以用于自身新建項目,為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提供環境容量。另一方面在以后開展企業間排污權交易時,企業可以把可交易的排污配額拿到市場上去公開買賣。舉個例子:環保部門核定某企業有100噸污染物排污量,那么該企業就需要購買100噸的污染物排污權,但該企業通過改造設備、廢水循環利用等新技術,最后排放了60噸,那么富余的40噸指標既可以直接用于新建項目也可以通過交易出售給其它需要排污的企業,該企業就可以在交易中獲得經濟利益。通過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也充分調動企業的減排積極性,調動了企業污染治理的積極性,更提高了企業珍惜環境資源的理念。
據悉,下一步,我省將探索開展排污權交易二級市場,通過預留、無償收回、回購等形式,建立排污權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