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4月9日,國務院食安辦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詳解管理新舉措,回應社會關切。
國務院食安辦副主任、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柳軍就《意見》的特色和亮點,回答記者提問。
柳軍表示,食品安全工作鏈條長、環節多,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整個食品安全。《意見》聚焦從農田到餐桌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監管,對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貯存、運輸、寄遞和配送、銷售、消費、進口等各環節進行了系統梳理。梳理過程中對應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食用農產品協同監管、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審查、食品貯存監管、食品運輸協同監管、食品寄遞和配送安全管理、網絡食品銷售新業態監管、餐飲服務綜合監管、進口食品風險聯防聯控等8個方面需要健全完善的機制措施。《意見》既有重長效的制度安排,也有見成效的具體舉措,還有抓成效的工作要求,通篇體現了食品安全系統的治理理念。柳軍介紹,可以概括為“四個強化”:
強化制度創新
《意見》總結了近年來各部門監管實踐中好的經驗做法,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創新舉措,強化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頂層制度安排。比如,為防止運輸過程中食品受到污染,《意見》建立了散裝液態食品運輸準運制度,明確了運輸散裝液態食品車輛的食品安全準入條件和技術標準,核發食品準運證明,確保專車專用;制定了運輸電子聯單管理制度,加強交付、裝卸、運輸管理和運輸工具的日常管理,從根本上解決散裝液態食品運輸過程污染風險問題。又如,為加強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食品的安全監管,建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食品負面清單制度,將明令暫停進口的疫區食品,以及因出現重大質量安全風險啟動應急處置的食品等列入負面清單,并進行實時調整。
強化部門協同
《意見》進一步完善了信息共享、通報協查、聯動處置、雙向銜接等工作機制,推動實現多部門綜合治理,有效避免出現監管漏洞和盲區。比如,為完善食用農產品協同監管,《意見》要求農業農村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做好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強化肉類產品檢驗檢疫證出證管理和進貨查驗。又如,為及時防控進口食品風險,《意見》進一步完善了進口食品相關部門的聯防聯控機制,對境外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對我國造成影響,或者在進口食品中發現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的,要求各級海關、市場監管、衛生健康、農業農村部門等及時通報、處置和反饋。
強化主體覆蓋
《意見》進一步拓展了主體監管范疇,在傳統的食品生產經營主體之外,將貯存、配送等環節的主體全部納入監管,實現主體全覆蓋、過程全管控。比如,針對食品貯存過程中責任不清、風險管控不到位的問題,《意見》明確要求食品貯存主體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證必備的貯存條件,實施全過程記錄,嚴格風險管控,同時要求貯存委托方應對受托方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進行審核。又如,針對網絡銷售、寄遞食品安全等問題,明確將網絡交易各主體及郵政企業、快遞企業等納入監管范疇。
強化重點治理
《意見》聚焦民生關切的熱點問題,明確了監管的重點領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比如,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校園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意見》明確教育部門要會同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建立健全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全過程管理制度。教育部門要完善學校食堂供應商資質評審制度,推動學校大宗食材集中招標采購,指導中小學校園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高效規范運行。市場監管部門要嚴格承包經營、食材供應、供餐等經營主體準入許可,依法查處涉及學校食品安全的違法行為。又如,針對快速發展的網絡訂餐配送,《意見》明確要求市場監管部門要督促網絡訂餐平臺,以及平臺里的餐飲經營者履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定的義務,落實網絡訂餐配送環節的食品安全責任。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制定出臺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的具體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