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回憶起社區工作中最難忘的事,幸福里社區社工網格員張蜜很感慨。在一次入室信息采集時,多年臥病在床的房東老人不慎從床上跌下,她及時找來鄰居合力將老人送往醫院治療,才避免了意外發生。

事發突然,但張蜜卻牢牢記在了心里。事后,在社區、街辦等相關部門的協助下,張蜜為老人爭取到了相應的傷殘保障。從那時起,這家人不僅認可了她的工作,還把她當成了親人。
社區工作事無巨細,看似平常,但能堅持下去的人卻不多。2017年,從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張蜜光榮地加入底張街鎮網格員隊伍,一干就是三年。
“村改居”后,張蜜是街鎮上為數不多選擇繼續擔任網格員的幾個人之一。從最初的閆家寨信息網格員,到現在幸福里社區的社工網格員,工作內容看似只有兩字之差,但在她看來,卻有很大的不同。
“住到社區后,同村的人少了,外村人、外來租戶多了,人員組成比以前復雜了不少。雖然大家住得相對集中,跑起來沒有以前費勁,但因為彼此陌生,很多事情開始做的時候很難。如果說以前的工作重點是信息報送的話,現在的工作重點變成了社區服務。”張蜜說。
“村轉居”是目前空港新城社區治理的最大現實。如何破解,空港新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整潔的小區環境,完善的社區配套,如今的幸福里社區,到處洋溢著溫暖與歡樂。
建設伊始,幸福里社區重點完善教育、醫療、養老、農貿市場等基礎及配套設施,加強社區環境綜合治理;重點突出科學規劃社區空間,統籌利用公共資源,積極打造“10分鐘便民服務生活圈”;重點加強就業創業培訓,提升就業創業能力;重點開展社區美化、綠化、亮化等工作;重點開設新市民課堂,大力開展民俗節慶等活動,以活動聚人心、提素養;大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

社區“3+X”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幸福里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實現“辦社合一”;培育引進社區社會組織21個,開展各類活動48次;社區股份制公司運轉正常,底商出租率達到95%以上;幸福里社區已實現服務事項上門辦11項、網上辦16項、窗口辦78項,幫辦代辦32項。

社區工作隊伍建設方面,幸福里社區、空港花園社區共選配社區干部21人,公開招聘專職社工9名,社區網格員隊伍已配齊,組建社區志愿者隊伍16支。

目前,幸福里社區組織架構已基本搭建完成。智慧社區建設方案即將進入實施階段,網格平臺已進入試運行階段;黨群服務中心已投入使用;小學已投入啟用,幼兒園將于明年春季啟用;衛生服務中心今年10月已投入使用;養老設施年底前投入使用;農貿市場正在建設,臨時農貿市場今年10月投入使用;紅白喜事廣場正在建設,已設置臨時場所;停車位現已規劃2888個,能夠滿足當前群眾需求。
3300余戶回遷家庭,12000名常住人口,如今的幸福里社區,儼然成為空港新城社區治理的典范。
在推進“村改居”過程中,“村委轉居委”、“村民轉市民”是兩大核心任務。
空港新城堅持人民主體、黨建引領、多元共治、平穩過渡四大原則,明確了“123456”(1個核心、2個平臺、3+X服務、4支隊伍、5項機制、6型社區)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總體思路和具體舉措。
即以社區黨委為核心,以智慧社區平臺和網格化平臺為抓手,推進政務服務、志愿服務和物業服務,通過原村干部、公開招聘、志愿服務和街辦干部下沉社區4支隊伍,堅持“分層負責、協商議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選拔培養、考核評價”機制,打造宜居、品質、活力、美麗、人文、平安新社區。

除此之外,空港新城重點打造“五金”保障體系,重點解決回遷社區居民的收入來源問題。在及時發放征遷補償“現金”的基礎上,為5617名群眾發放1200余萬元的商業股金分紅;回遷居民空置房屋出租率達到100%,平均租金10000元/每年;通過強化技能培訓、搭建招聘平臺等措施,90%以上有就業意愿的回遷勞動力實現就業領“薪金”;每月為1547名到齡被征地農民發放養老金40萬元。
空港新城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構建了以社區黨委為核心,社區工作委員會、行政社區黨支部、物業公司等“多方聯動”的社區組織架構。突出交叉任職,吸納物業公司負責人、社區民警等進入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工作委員會,構建起多元共治體系,夯實了全民共享的體系基礎。

下一步,空港新城將按照“撤一建一”的方式穩步推進撤村建居工作;同時,按照“123456”的總體思路,積極推進智慧社區、干部隊伍、“5項機制” 等建設;加快推進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和社區考核管委會部門、街鎮反向考核機制;進一步強化居民素質提升;大力引進培育社區社會組織;逐步推進“村民待遇”向“市民待遇”轉變,加快形成體系完備、運轉順暢的社區治理“空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