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2月26日《組織人事報》對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人才工作案例——“人才引擎”助臨空經濟“蓄勢騰飛”進行了專題報道。

陜西西咸新區空港新城依托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優勢,聚焦用好臨空經濟對外開放渠道和載體、全面打造西安內陸型對內對外開放平臺,吸引集聚一大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的高端人才,打造具有臨空經濟產業特色的人才隊伍。
2024年,空港新城累計新增高層次人才25人,其中西安市高層次人才19人,入選省級“三秦英才”計劃項目2人、“西安英才計劃”項目6人;新增秦創原創新創業人才6000余人;引進海外歸國人才13人。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加快建設秦創原臨空產業聚集區和開放合作示范區。
“人才引擎”助臨空經濟“蓄勢騰飛”
■ 近年來,依托“臨空+自貿+保稅+跨境+口岸+航權+樞紐+冷鏈”等八大功能優勢,空港新城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著力打造以航空維修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臨空經濟產業。
■ 目前,空港新城已招引臨空經濟相關企業183家,聚集市場主體13.8萬余家,臨空經濟規模從成立初期的10多億元,增長到385億元。
人才工作
■ 搭建招才引智橋梁,吸引一批“周末式”專家、“候鳥式”人才到空港新城就業,以“快遞式”服務滿足企業“點單式”需求。
■ 打破傳統“四唯”人才評價模式,落實“以賽代評”人才評價機制,舉辦“2024年陜西省航空乘務技能大賽”,前三名被授予“西北民航技術能手”稱號。
■ 組建4支全能型企業人才服務專隊,為企業“一盤棋”協同開展人才申報、政策宣傳、企業服務、兌現辦理等各項人才工作。

位于空港新城的陜西自貿試驗區RCEP企業服務中心
政策支撐,念好因時而進“人才經”。“從2023年10月公司正式入駐空港新城后,在辦手續、拉投資、招人才、兌政策等方面,我們得到了新城人才辦的全力幫助和相關部門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促進了公司實驗室成果的高效轉化、落地投產。”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盧威表示。
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注碳中和、雙碳方向防水、保水新材料研發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入駐后,借助臨空經濟示范區、自貿試驗區等諸多疊加優勢平臺,完成數千萬元融資,申請商標100余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10余項,擁有海外專利合作授權1項,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陜西省后備上市企業,產品遠銷阿聯酋、土耳其、沙特等國家,公司創始人盧威也被認定為秦創原科技創新型人才。
人才政策是千金買骨、筑巢引鳳的“資本”。空港新城不斷優化人才政策體系,以“三顧茅廬”的決心和態度,廣開招才納賢之路。
在新區指導下,制定了《航空領域人才認定細則》,出臺了《空港新城關于進一步加快航空類人才聚集若干措施》等引才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順時而變、迭代升級的人才“政策包”。發布“求賢令”,建立鄉賢人才信息庫,吸引鄉賢人才回鄉投資創業,實現以“鄉賢經濟”滋養“地方經濟”的目的。注重以才引才、以才薦才,深入重點企業、重點產業挖掘人才線索,拓展人才“朋友圈”。
借助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高端人才密集等優勢,有針對性地制定企業招才計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雙招雙引”活動,搭建招才引智橋梁,吸引一批“周末式”專家、“候鳥式”人才到空港新城就業,以“快遞式”服務滿足企業“點單式”需求。
依托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優勢,引進一批專家人才和龍頭企業入駐,打造百億級臨空制造產業承載區和全省臨空科創示范區,為秦創原總窗口建設提供堅實支撐。目前,已建成中南高科臨空產業港、東航西北臨空產業園等5個產業載體,入駐企業160余家,“龍頭企業+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
設立西北首個省級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是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東盟十國共同組成的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企業服務中心,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優勢和RCEP政策優勢疊加效應,打造外貿人才服務孵化器、建立RCEP海外服務站、開設特色產業服務窗口,為全省外貿企業和人才提供公共核心服務、特色貿易增值服務、專業配套服務三大類52項貿易全周期服務事項。截至目前,線上累計注冊會員503家,為企業提供各類服務200余次。

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盧威在講解保水新材料和技術。
創新機制,提高人才自主供給能力。2017年落戶空港新城臨空產業園的西安圣泰金屬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材料高科技公司,致力于生物醫用、航空航天鈦及鈦合金板、棒、絲材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企業入駐之初,規模相對較小,高層次人才匱乏。為幫助企業快速成長,空港新城在優秀人才梯隊建設方面創新機制,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制定了人才培養計劃,為符合條件的高管和核心技術人才分批次申報相關人才項目,爭取上級資金和政策支持。
目前,該企業高層次人才數量已由最初的0突破至5名,共爭取上級人才項目資金120余萬元。有了資金和人才的支撐,該企業發展迅猛,生產設備增加50余臺,建成國內先進水平的高精度棒線材生產線,具備年產500噸鈦材的生產能力,先后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陜西省瞪羚企業、省級專精特新、陜西省重質量守信譽先進單位等榮譽。
社會發展需要發現人才,更要培養人才。空港新城多渠道搭建平臺,創新人才交流培養模式,通過實踐育才、結對育才,著力提高人才自主供給能力。
在人才評價方面,打破了傳統“四唯”人才評價模式,形成導向明確、規范有序、集中展示、競爭擇優的“以賽代評”人才評價機制,為打造航空領域人才賽事品牌奠定良好基礎。成功舉辦了“2024年陜西省航空乘務技能大賽”,吸引10余家航司、340余名專業技能人員參加,前三名被授予“西北民航技術能手”稱號。
著力構建涵養人才“生態圈”。依托知名院校、西咸商學院等資源優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套餐制培訓,強化對高層次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定期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人才交流座談會、聯誼會、觀摩會,增進企業與企業、人才與人才之間的橫向交流;將“輸血”和“造血”有機結合,通過“一帶多”“師帶徒”等幫帶模式,實現對圣泰金屬、國睿一諾、道博新科技等重點企業的重點人才梯隊式培養,提升企業實力。目前,空港新城共有高層次人才50人,D、E類人才914人,形成了豐富的高層次人才動態儲備庫。

2024年“陜西省航空乘務技能大賽”現場
強化保障,打造“近悅遠來”熱土。把人才“引進來”,還要讓人才“留下來”。空港新城將剛性政策指導和柔性人文關懷靈活結合,不斷優化招才引智“軟”環境,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宜居安居提供更好支撐保障。
根據工作實際,空港新城從招商引資、行政審批、營商環境等11個職能部門選拔精兵強將,組建4支善交流、懂政策、熟業務、會服務的全能型企業人才服務專隊,為企業“一盤棋”協同開展人才申報、政策宣傳、企業服務、兌現辦理等各項人才工作,將專隊成員工作職責與自身業務“一對一”匹配,實現“進一次門、辦多項事、一次到位”的“全覆蓋”服務。自成立以來,服務專隊成員共入企281次,收集企業人才意見建議80余條,協調解決問題60余個。
空港新城不斷優化提升人才聯絡工作站等載體服務水平,搭建人才交流陣地平臺,形成以“黨建引領 人才賦能”為主題的自貿藍灣產業園黨建人才新陣地,集人才服務、人才活動、人才推介于一體,有效破解人才工作“三多一大一少”(服務企業多、行業類型多、獨立發展多,協調難度大,企業之間橫向溝通少)問題,為人才交流、項目合作、技術轉移等搭建便利平臺。
“一杯咖啡、一個話題、一次思想的碰撞,為我們企業和人才互通交流、暢所欲言、共謀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西安漢克布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永興在參加“我在空港喝咖啡”活動后表示。
空港新城創新人才工作方式,打破傳統模式束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今年以來,舉辦“我在空港喝咖啡”“才游空港”“留學生觀空港”等人才系列特色活動20余場,創新形成了具有臨空特色的人才活動品牌。
為有效解決區內人才職住平衡問題,空港新城積極構筑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為主的多層次住房保障方案,為人才提供價格實惠、交通便利、設施齊備、居住舒適的住房,營造良好宜居宜業環境。西咸新區范圍內首個國有企業租賃住房項目“智慧房屋”已累計為長安航空、西安飛機工業裝飾裝修公司等140余家企業的員工提供了1000余套住房;整合轄區住房資源,推出航空類人才“飛行公寓”120套和“沃家花園 云起”人才公寓1828套。
同時,積極兌現購車購房補貼、子女入學、配偶就業、交通出行、健康體檢等方面人才政策;創新打造生活與休憩相融、文化與景觀兼具的人才主題公園;在圖書館、運動中心等場所設置人才服務驛站6個,全面優化和提升配套服務,實現以政策引人、以服務暖才、以待遇拴心,讓人才盡享政策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