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面深化改革、現代化城市體系、民間投資活力、青少年法治素養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穆虹: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十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指出,前不久出版的習近平總書記《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中,貫穿全卷、分量最重的就是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在指導新實踐、引領新變革中展現出強大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征程,也翻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新篇章。《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中《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等重要文稿,對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地位作了深刻闡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同時,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新特征和外部環境新變化,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聚焦影響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深刻闡述和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謀劃和全面部署,將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聚焦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上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論述是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的科學體系。我們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和自身工作實際,深入學習《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中的重要篇目和重要思想,努力掌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以改革新動能、發展新優勢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西忠:構建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城市體系】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劉西忠表示,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矚目成就,城市體系不斷優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特別是交通網絡和通信網絡對時間空間的壓縮,跨江跨河跨越山海道路的開通,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城市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的條件日趨成熟。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在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迫切需要轉變城市發展理念、城市發展方式、城市發展動力、城市工作重心和城市工作方法,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并以此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構建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城市體系。當前,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優化調整城市之間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推動大中小城市內涵式發展、網絡化發展。另一方面,對接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釋放結構性潛能,增強現代化城市體系網絡化協同能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澤坤、楊宜勇:推動民間投資活力不斷增強】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澤坤、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楊宜勇指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不僅是短期之策,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遠之謀。民間資本以其機制靈活、市場敏感、效率較高的特點,成為中國經濟肌體中最為活躍的“毛細血管”。其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穩增長的“生力軍”;二是促創新的“活力源”;三是保就業的“主渠道”。系統謀劃激發民間投資,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構建一個環環相扣、相互支撐的政策體系。首先,拓寬投資空間是核心前提,要聚焦解決“無處投”的問題。這是激發活力的基礎。必須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為民間資本劃定明確的投資賽道。其次,營造公平環境是根本保障,要聚焦解決“不敢投”的問題。這是穩定預期的關鍵。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保障民營企業平等獲取資源、公平參與競爭。第三,強化要素保障是關鍵支撐,要聚焦解決“沒錢投”的問題。這是提供動力的保障。必須推動資金、政策等要素資源向優質民間投資項目精準流動。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不能只停留在政策制定層面,更要注重政策的執行和落實。這就需要我們拿出務實管用的舉措,將宏觀政策框架細化為具體的微觀操作步驟,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能夠真正惠及民營企業,推動民間投資活力不斷增強。
摘編自《北京日報》
【方芳:通過法律保障系統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養】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法治與發展規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方芳表示,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也是法治意識萌發與培育的關鍵窗口。法治宣傳教育法的出臺不僅契合時代需求,更是一項關乎未來公民素質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立法回應。通過法律保障,系統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養,引導他們從認知上尊法、思想上信法、行為上守法,從而既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真正尊重他人的權利。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創新路徑,需植根于法治宣傳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實現從“知法”到“守法用法”的范式轉換。一是推進課程建構創新。將法治教育內容融入相關教材,打破學科壁壘,將法治要素有機滲透至思政、語文、歷史等課程之中,開發符合不同學段認知規律的法治教育階梯化課程體系,避免機械灌輸法律條文,實現法治教育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二是強化教育形式創新。法治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積極推廣模擬法庭、法治辯論、案例研討、法院旁聽等體驗式、實踐式教學方法,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激活法律知識,內化法治觀念,提升法治實踐能力。三是推動資源整合創新,建立健全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等法律實務工作者常態化進校園機制,積極聘任法治副校長和校外法治輔導員;同時加強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運用數字化手段搭建法治教育云平臺,促進優質資源跨區域共享,切實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問題。四是探索評價機制創新。構建以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為核心的多維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和行為觀察,改變單純依賴書面考試的評價方式,真正反映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