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中秋節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新千年的新紀元里,除了代表了3天假期,也傳承了團圓、祈福的價值期望。
中秋從何而來?
在《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有“中秋,教治兵”的描述,但這里的中秋指的是秋季的中間月份而并非指的某一天,顯然跟我們今天所講的中秋有一定差別。
到了唐代,詩人劉禹錫一首《八月十五夜玩月》仿佛讓我們看到了盛唐的中秋不夜城,但可惜的是賞月有其實,中秋無其名。直到宋代,中秋節才成為了官方和民間公認的一個法定節日。《東京夢華錄》有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至此以后,中秋的內涵,越來越具體也越來越豐富,人們對家的思念,有了一個明確的去處。
外國人也過中秋?
漢文化的輻射范圍很廣,這也導致有很多節日也是相通的。比如韓國的中秋節名為“秋夕”,《新羅本紀》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日本的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會吃月團子、芒草、芋等。除此之外,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也都有相似的慶祝活動。

但在亞洲以外的西方好像并沒有特別慶祝滿月的節日,這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因為在西方,滿月更象征著混亂和恐懼,狼人的傳說就很能表現此種意識。
在中國,中秋節融入“團圓”之意可能是源自南北宋之交,此時神州大地戰火連連,親人們天各一方,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秋風蕭瑟中的一輪明月,無疑給了當時的人們很大的慰藉。
古代怎么過中秋?
中秋寓意團圓,最重要的是跟家人在一起,但具體活動不一而足,比如如今的中秋節,除了飲酒聚餐,大部分人賞月可能都在朋友圈里,更多的時間可能是跟家人一起聊天看電視。
所以古人們中秋都干啥呢?作為明末清初吃喝玩樂指南的《紅樓夢》或許能給我們一點線索。

紅樓夢寫過三次中秋,但最詳細的是第七十五回“開夜宴異兆發悲音賞中秋新詞得佳讖”,從名字也能看出,文人嘛,不念詩那能算是過節?。
除了念詩,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是祭月,這也是古代的傳統習俗了,在科學介入以前,日月都有很強的神性。
當然娛樂活動也是少不了,不過賈府大院玩的也不新鮮,就是擊鼓傳花,輪到誰就講個笑話,這大概也是賈政全書唯一一次的娛樂人設,非常有意思。
當然,還是有讓人羨慕的地方,賈家的中秋是在自家大觀園里過的,不論是山上的凸碧山莊,還是水上的凹晶溪館,都是專為賞月而設,這個配置在當下來說確實是很難見到了。
月餅可以有多少花樣
月餅的模具俗稱月餅印,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是非常可以反映出民俗民風的器具,比如南方通常比較小巧,造型多樣,北方多是體積偏大,造型統一。
2020年復盛雕版印刷博物館舉辦了古代月餅模具展,為我們展示了古人的工藝和趣味。

在題材上多以神話故事、吉祥圖案為主,比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除了圖案還會有“福”、“祿”、“禧”、 “合家團圓”、“豐收”等祈福納祥的文字。
不管餡料再怎么變,人們對月餅的情感投射是一直存續的。
不變的月光
根據假說,月亮很有可能來自于地球形成早期跟一顆名叫“忒伊亞”行星的碰撞,這也就是說,如今的月球也有地球曾經的殘骸。

不僅如此,月球的潮汐力,將浮游植物和微生物推到了沙灘和淺海,這給地球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并產生了孕育復雜生命的條件。
所以,月亮從來都不只是一個遙遠的親戚,而是跟我們產生過很深羈絆的真正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