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鬧元宵是古老的漢族節(jié)日民俗活動,起源于漢代。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
鬧元宵為什么叫“鬧”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jié)從古至今體現的就是一個“鬧”字,而且是晚上的“鬧”,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傳說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但我倒是寧愿相信另一個傳說,說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代民眾在鄉(xiāng)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qū)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因為這種群眾的狂歡顯然比佛教的燃燈更能體現這個“鬧”字。
如果從字形字義上,或可也能解釋一番。
事實上,今天寫作“鬧”的這個字是經過理據重構的。《說文解字》中并沒有收錄這個字。《說文解字》中收錄的字為“閙”,并不應該是從“門”/門,而應該是從“鬥”/斗的(由于電腦里打不出來這個字,所以我打成了“閙”形。)
“鬥”就是“對打”,其甲骨文字形象兩個人怒發(fā)沖冠雙手相互搏擊之形,就是“搏斗”之義。《說文解字》釋為“兩士相對,兵杖在后,象斗之形”。你不得不佩服許慎。因為他根本沒見過甲骨文,但是他能從小篆字形中猜測出漢字最初的構意,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他的想象力是極其豐富的——他不但能從蛛絲馬跡中探尋字源,關鍵問題在于,他還能于無形之中揣測出漢字背后“應該還包含著的”那些信息。在這個字里,他就揣測“兵杖在后”——這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市”這個字的小篆字形從“冋”從“乛”,許慎認為,“乛”就是古文“及”。他把“市”字解釋為“買賣所之也”,也就是進行買賣交易物品的地方。一般來說這樣的地方都有固定的場所,會帶有柵欄、圍墻一類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市”從“冋”的原因。
許慎把“市”上面的字符解釋成“乛”(及),是因為他沒有看到甲骨文等更久遠一點兒的文獻資料。實際上這個被許慎認為是“乛”(及)的字符,就是漢字“之”的變體,也就是他所說的“買賣所之”的“之”。我覺得許慎可能已經考慮到這一點了,但是他比較謹慎,沒有貿然做出這樣的判讀,但是在具體釋義中把這個猜測放進其中了。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市”這個字其實從“之”(“市”字字形的上半部分)從“兮”(“市”字字形的下半部分)——“兮”就是“熙熙攘攘人聲鼎沸”之貌表示“亂哄哄十分嘈雜”。“之”既表示“前往”、“去往”,也提示“市”的語音,所以也是“市”的聲符。因此,“市”是一個形聲兼會意的字。
綜上所述,“閙”這個字從“鬥”從“市”,《說文解字》釋為“不靜也,從市鬥”。所以,“閙”除了“熱鬧”義之外,也有“吵鬧”義;除了“生機勃勃”義(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外,也有“攪擾”“戲耍”義(鬧心、鬧洞房)。由此推想,“正月十五鬧元宵”里的“鬧”,應該是上述諸多義項的綜合。

鬧元宵的歷史
元宵節(jié)也稱燈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jié)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jié),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xù)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jié)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guī)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jié)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漢族民間過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的元宵節(jié)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