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初夏的空港,綠意滿盈,生機盎然。底張街道龍棗村貧困戶劉章成家的日子,也像這宜居空港一樣生機勃勃。

今年5月16日一大早,天邊還未顯魚肚白,62歲的劉章成和57歲的王玉玲便早早起床,老兩口開心地整理著早已準備好的禮物,這一天,是他們25歲的獨子劉勇生訂婚的日子。
“靠著葛峰和村干部的幫助,我們一家徹底摘掉了窮帽子,日子越過越紅火,越來越有奔頭!”暖陽折窗而入,投射在新家的墻面上,映襯得劉章成臉上格外喜氣洋洋。
很難想象,這個三口之家在三年前的年收入還不足2萬元。如今,劉章成一家不僅住進了窗明幾凈的新居,兒子兒媳都有穩定工作,老兩口不時打工補貼家用,全家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
貧窮,對于劉章成來說,已經成為了歷史。這些,都是空港新城扶貧干部葛峰帶給劉勇生一家的新變化和新感動。
一本扶貧手冊
記錄光陰的故事
龍棗村位于底張街道,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只有2公里,現有400多戶、1800余名村民,建檔立卡貧困戶只有劉章成一家。
劉章成25歲的獨子劉勇生曾經以為,家里的狀況再也好不起來了:
“我們家里條件一直不太好,我上陜西警官職業學院的時候學費比較高,爸媽年齡大了,特別是我爸身體不好經常住院,他一住院家里就沒了經濟來源,日子更加難過。”
或許是生活的苦難,讓勇生比同齡人更加能吃苦且獨立,寒暑假和周末雙休時都會去兼職打工,發傳單、做導購、裝卸工……“雖然把路費和吃飯的錢刨除掉一天只能掙不到50元,但有總比沒有強。”
“就在我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葛叔帶著一群村干部來到了我家,我印象中就是從那天起,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言及當年,劉勇生心潮澎湃。

“葛叔每次來我家的時候,除了會帶慰問品,一定會隨身攜帶的還有一個黑色筆記本,每次都特別認真的把我家的新情況和新困難詳細記下來,只要他記下來的事情,沒多久就會解決。”劉勇生說,2017年秋季一天大雨,家里老房的屋頂開裂,漏雨不止,葛峰發現后第一時間和村干部聯系,不到兩周時間就把屋頂全部換成嶄新堅固的彩鋼瓦。屋頂不漏雨了,勇生的心也雨過天晴。
劉勇生記憶中的黑色筆記本,是葛峰的扶貧手冊。每次去走訪看望劉勇生一家人時,葛峰總會隨身攜帶著,把劉勇生一家的所想、所盼,都一一認真記錄,回頭再和村干部詳細討論、研究對策。
1000多個日日夜夜,葛峰和劉勇生家的一草一木都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撲下身子,久久為功,他說:“走近他們的心扉、走進他們的生活,清楚致貧的癥結所在,才能因癥施策,更有針對性的幫他們脫貧”。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有了這本扶貧手冊,葛峰的扶貧工作進入了“滴灌式”的精準扶貧新階段,記下了劉勇生一家撥開云霧見天日的明朗生活,也記下了這段真心擔當、用心幫扶的光陰故事。
“以扎扎實實的工作力度
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空港溫度”
“他能為我們干實事兒!”劉章成質樸的話語滿懷感激。”

讓劉章成一家受益的事情的確不少:大病補貼政策的落實報銷了90%多的醫藥費用,老兩口在村上的愛心崗位一個月穩定增收1500多元,兒子也在離家不遠的永和路派出所找到了一份輔警工作,就連兒子的終身大事也都考慮到了。
大病補貼、愛心崗位、保障兜底、五金政策……一項項精準扶貧政策在劉章成家落地生根,改變了一家的貧困境況,也振奮著全家人的精氣神。
“2017年5月份剛去到劉章成家里的時候,他們夫妻倆對扶貧政策還不太了解,我就把我手機號存在了他們手機上,告訴他們我的電話是他們24小時求助熱線,只要有需要,隨時聯系我,我一定會帶著他們脫貧致富的。”三年來,葛峰兌現著自己的承諾:脫貧攻堅不是說說而已,一定要帶給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此,葛峰幾乎每周都去劉章成家里“報到”,勇生在外上學不常回來,葛峰就通過電話和微信傳遞關心與情誼,用心用情結下了這門親戚,終于打開了劉章成一家的心扉。
“大概到我幫扶他們家第三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勇生專程送給我一兜自家樹上結的核桃和苞谷面,還說他媽媽特別叮囑他要請我吃一頓羊肉泡饃,那時我就知道他們開始愿意相信我,愿意振奮精神、奮斗脫貧了,我的干勁更足了。”葛峰說。
起初,劉章成的妻子王玉玲不太愛說話,受貧困影響總覺得低人一頭,經常鉆牛角尖。葛峰注意到了這個情況,每次上門總會特別跟王玉玲聊聊天、嘮嘮家常,真心換真心,一點一點打開她的心結。
“每次葛叔來我家,我媽總要拉著他跟他說說心里話,很多想不通的事情,被葛叔一開導我媽就再不糾結了。我覺得我媽已經在心里把葛叔當成我們自家人了!”勇生開心地說。

2019年3月,龍棗村整村拆遷,再過不久,劉章成一家就要搬進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回遷社區,日子越過越紅火,眉間的愁苦漸漸消弭,久違的輕松笑容和希望在王玉玲臉上重現。
“唯有以扎扎實實的工作力度,才能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空港溫度,群眾生活好了,空港才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這是葛峰在扶貧實踐中得出的工作信條。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葛叔是我們脫貧的引路人”
懷有這樣的初心和使命,葛峰把關懷化為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幫扶行動,彰顯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讓貧困群眾在“看得見”的變化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用真心寫好了脫貧攻堅的真情畫卷。
從對接聯系大病補貼到幫助申請村內愛心崗位,從修繕加固屋頂到介紹實習工作,從張羅介紹對象到定期上門慰問開導,葛峰和龍棗村扶貧干部一道敲開了劉勇生一家的心門,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春雨夜來、潤物無聲,打開了劉章成一家通往小康生活的富門。

“劉章成一家是我們村上唯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017年開始我們就舉全村之力幫扶,和葛峰同志一起用真心、貼心換來幫扶對象的舒心、暖心。”龍棗村村委書記張建榮說。
空港扶貧干部的盡心盡力和真情幫扶深深的鐫刻在了劉勇生一家人的心中,訂婚前,劉勇生特地給葛峰發來了一段話:
“叔,我非常熱切的想告訴你個好消息,我和我對象訂婚了。沒有您和街道辦、村委會領導干部為我們家解決生活里的種種困難,我們一家人現在就沒有撥開云霧見天日的明朗生活。因為您的幫助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是讓我們擺脫了貧困,更是讓我們一家人從一個不自信、生活態度萎靡不振的家庭逐漸轉變成一個積極向上、思想樂觀的家庭。現在再想請求叔一個事,等我結婚的時候請叔和一眾幫扶我們家的工作人員能來參加我的婚禮,我和我年邁的父母一定會很高興你們的到來”!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沒有葛叔和村上的幫扶干部,就沒有我們家今天的好日子!”5月22日這天是個黃道吉日,劉勇生和妻子選擇在這一天登記結婚,正式邁入結婚殿堂。葛峰和村上的扶貧干部特地來到他們位于幸福里社區的新住所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紅底的結婚證照片上,兩個年輕人笑的喜氣洋洋,幸福溢于言表。如今,躊躇滿志的劉勇生還準備繼續學習,以后考上公務員,把日子越過越好。
“我的幫扶工作還遠沒有結束,脫貧攻堅戰沒有鳴金收兵,劉章成這門親戚我結下了,將來還要繼續做他們的奮斗引路人,帶領他們一起把更幸福的日子奮斗出來!”葛峰說。
脫貧攻堅,是一場由黨帶領人民消除貧困的偉大事業,是一次無數扶貧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義無反顧。過去8年,我國有9000多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如何提交讓人民群眾滿意的脫貧攻堅答卷?空港新城扶貧干部,用新時代“空港精神”“空港溫度”創造了與全國人民共建小康的“空港答卷”,蜿蜒流淌的涇河兩岸,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空港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