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縣考察時,明確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九大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兩山”理論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在全國落地生根,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遵循。踐行“兩山”理論的根本目的在于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打造生態文明發展新范式,當前的著眼點是在“十四五”規劃中為綠色發展謀篇布局。
“兩山”理論核心是發展方式變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涵。妥善處理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就是要妥善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既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而是把自然生態環境視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活躍因素。這是“兩山”理論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精髓要義。
對于“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系,習近平同志多次進行過生動精辟的論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加以推進,從理論到實踐均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治國理政的理論武器和基本遵循。
“兩山”理論的邏輯主線就是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比祟愒谕匀坏幕又猩a、生活、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薄皟缮健崩碚搹母旧细淖兞松鷳B環境無價或低價的傳統認識。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全新價值理念,就是希望通過改革創新,讓自然風光等生態要素同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一樣,也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
近年來,總書記從重慶、武漢考察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到甘肅聽取祁連山生態修復情況,到云南察看滇池保護,再到甘肅蘭州和河南鄭州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今年先后到浙江安吉、陜西秦嶺、山西汾河、寧夏銀川的考察,釋放出堅定不移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信號。今年是我國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也要開啟“十四五”發展新的歷史征程。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戰,總書記一以貫之反復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15年時光荏苒,“兩山”理論日益深入人心,促進了發展觀和政績觀的轉變。在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我們要牢固樹立“兩山”理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引地位,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打造生態文明發展新范式
自工業革命以來,以功利主義為價值取向、以無節制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工業文明發展范式,在換取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日益失衡。工業文明下竭澤而漁的增長模式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損害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人類逐漸意識到,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工業文明時代所形成的價值觀進行徹底改造與重塑。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全方位推動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描繪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時間表: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中國;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美麗中國。因此,“兩山”理論對于我國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打造生態文明發展新范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發展范式是圍繞發展問題形成的有關發展內涵、發展過程、發展目標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知。生態文明發展范式的倫理基礎是尊重自然,在制度設計上尋求生態公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新范式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生產要素和生產力,目標函數是提升社會福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可持續發展,強調以可再生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支撐,要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倡導綠色消費。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發展范式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界的客觀發展規律,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致力于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理念上具有明顯優越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中后期,面臨資源依賴程度高、環境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的挑戰,資源環境和生態狀況決定了我國必須要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從國際層面來看,2019年歐盟推出歐洲綠色新政,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愿景,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和經濟增長完全脫鉤,使歐盟經濟更加具有競爭力。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全球轉型發展的要求。我國已經提出新時期“兩步走”的生態文明目標愿景,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的國際擔當相對應,目標愿景也要和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大趨勢相契合。
為綠色發展布新局謀新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央政治局決定,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研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也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外部環境持續變化之時,“構建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格局”將成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主線,新發展理念將融入“十四五”時期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把握正確方向。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將與日俱增,更加尊重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回歸自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促使人們反思經濟增長的內涵和幸福的含義。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深入人心,“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廣度、深度、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落實“兩山”理論,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快彌補生態環境資源領域的短板,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落到實處,確保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
因此,“十四五”時期,我國力爭形成綠色發展基本框架,全面推動發展方式的轉型。在發展理念上,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落地,形成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金融等在內的完整綠色經濟體系。在政策目標方面,將“十四五”規劃綠色發展目標與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銜接,在做好“六穩”“六?!惫ぷ鞯耐瑫r,為經濟增長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在重點領域方面,把握疫后經濟復蘇的戰略機遇,將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綠色復蘇需求結合,推動綠色發展,為構建生態文明發展新范式、建設韌性經濟社會確立方向。力爭“十四五”末碳排放達到峰值,在國際社會彰顯道義責任擔當,與歐盟綠色新政“碳中和”目標呼應,共同引領全球綠色低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