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屆“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三屆“中國水周”。
今年聯合國確定“世界水日”的主題為“Water and climate change”(水與氣候變化)。我國開展2020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主題為“堅持節水優先,建設幸福河湖”。
據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2.5%的淡水資源能供人類使用;每10人中,有3人無法獲得安全飲水;我國是世界上13個最為貧水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所以節約用水刻不容緩!
那么八水繞長安的古都西安缺水嗎?答案當然是缺,非常的缺。
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描繪漢武帝游獵的皇家園林上林苑的《上林賦》中寫道:“終始灞浐,出入涇渭,灃滈澇潏,紆馀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漢都長安,東浐灞、北涇渭、西灃澇、南潏(jué)滈為其贏得“八水繞長安”的美譽。

但事實上西安是一個非常缺水的城市,在修建黑河水庫之前,西安缺水非常嚴重,飲用水基本以抽取地下水為主。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西安遭遇過多次水荒:工廠停產減產、高校被迫放假、人畜飲水困難、地下水遭瘋狂采掘。1980年代,在我國嚴重缺水的40個城市中,西安市居首位。1998年,黑河水庫基本建成輸水,西安逐漸擺脫了缺水城市的名號,飲用水源由地下水逐步演變為使用來自秦嶺北麓的山峪地表河流水。自2001年起,西安市全面封閉自留井,停止抽取開采地下水,飲用水源逐漸變為地表水為主。

西安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260立方米,是陜西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500立方米的絕對線。供需矛盾的突出,加之受經濟結構、發展階段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面臨重大挑戰。
為此,西安市從注重生活節水,狠抓工業節水,統籌生態節水,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和發揮科研優勢等方面開展節水型城市建設,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提出2019年達到省級節水型城市標準,2020年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去年7月,被命名為陜西省節水型城市。
為了保護水資源,節約水資源,西安市制定并完善了各種政策
1、《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方案明確主要目標。3年內,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顯著提高。
2、《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小水電站清理整治工作方案》明確,到2020年底,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水源地一級、二級保護區,各類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的小水電站全部關停退出,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不再審批和新建小水電站。
3、市政府印發 《關于加強秦嶺北麓西安段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實施辦法(試行)》。 根據《辦法》,飲用水水源包括市級水源和縣級水源,實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
除了以上各種政策措施以外,目前,西安已將調水、供水、排水、節水、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務全部劃歸水務部門,實現了從“多龍管水”向“一龍管水、多龍治水”的轉變。逐步建立起長效機制,激發全社會節水的內生動力,推動“要我節水”變為“我要節水”,營造全民節水氛圍。同時西安還出臺了一系列節水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節水監督、管理制度和體系,使節水工作的管、護、用、節高效協同、有章可循。此外,西安強化水價杠桿調節,形成了利于節水的倒逼機制。
那么作為古城一員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看圖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