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不敢看你的眼睛,不敢聽你的悲鳴,你是和我們一樣的生靈,我們憑什么奪去你的生命?然而這一切,都已經發生……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舉國上下投入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而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由野生動物交易、食用引發的說法也被認可。隨之而來的是全民對非法野生動物捕殺、交易者的口誅筆伐。

近30多年來,世界上80%的新型傳染病均來自于野生動物,這是因為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受到了過度開發。和諧社會的含義也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只有這樣,人類和地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食用野生動物風險很大,再也不能無動于衷了!”
2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中強調:我們早就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風險很大,但“野味產業”依然規模龐大,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再也不能無動于衷了!我已經就這個問題作出了批示。有關部門要加強法律實施,加強市場監管,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要加強法治建設,認真評估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還要抓緊出臺生物安全法等法律......
專家呼吁:“敬畏自然,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生態系統,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已部署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工作,擬將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增加列入常委會今年的立法工作計劃,并加快動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進程。有關專家表示,《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歸根結底是要解決違法行為懲處過輕的問題,尤其是對于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我們再來看一下,在2018年六五環境日當天,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五部門聯合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簡稱“公民十條”),其中第七條“呵護自然生態”就明確提出:
“保護野生動植物,不破壞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不隨意進入自然保護區,不購買、不使用珍稀野生動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動植物”。
隨著政府防控措施升級,疫情的蔓延擴散一定會得到堅決遏制。但是人類如果仍然好那一口野味,市場監管不加強,那2019-nCoV還會卷土重來,繼續威脅我們的生命,而由疫情引發的連鎖反應才剛剛開始……
讓我們增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責任。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贊美生命,呵護生靈。古人的生態意識不僅僅表現在對青山綠水的贊譽與親近上,還包含著對自然界各種動物的親昵與關愛之情。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萬物共生的和諧與活力。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古詩詞中所體現的生態理念無疑是值得珍視和借鑒的。
敬畏自然,保護生態,拒食珍稀野生動植物,從我做起!聚沙成塔,星火燎原,相信我們的決心和行動將匯成一股力量,讓我們和諧共處,共同守護美麗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