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日,浙江大學、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發布了大熊貓超高質量基因組研究的最新結果,其中大熊貓秦嶺亞種的基因組為首次發布,該研究還結合大熊貓群體數據對大熊貓特異性的生物學特征進行了深度探討,為大熊貓的演化、繁育和保護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005年,世界權威的動物分類學刊物《美國哺乳動物學雜志》刊登了浙江大學方盛國教授將“中國大熊貓定名為四川指名亞種和秦嶺亞種”的相關論文,首次科學地提出并命名了大熊貓的秦嶺亞種。方盛國教授通過研究發現: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大約在1萬年前產生分化,秦嶺大熊貓更為古老,四川大熊貓產生分化后的遺傳變異性更大,遺傳多樣性更為豐富;而通過頭骨對比分析,發現四川亞種的頭大牙齒小,秦嶺亞種的頭小牙齒大,四川亞種的頭長近似熊,秦嶺亞種的頭圓更像貓。
目前,研究發現,大熊貓生殖基因某些元素的丟失和突變,可能是大熊貓這一物種的繁殖力比其他哺乳動物低的重要原因,另外,秦嶺大熊貓的繁殖能力比四川大熊貓更要弱一些,該亞種是當代大熊貓的原始種群,加強對秦嶺大熊貓野生種質資源的保護力度尤為重要。為此,陜西于2018年9月啟動了秦嶺大熊貓生態廊道建設,計劃用十年時間在秦嶺大熊貓分布區內,建立6個大熊貓走廊帶,開展大熊貓走廊帶通道建設與生態環境修復,恢復大熊貓潛在棲息地,促進秦嶺大熊貓種群發展。
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秦嶺地區生存著345只野生大熊貓,占全國18.5%。秦嶺大熊貓種群總體穩定、富有活力,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就生活著10只大熊貓,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
結合此次基因組研究所發現的新成果,相關專家建議:對于秦嶺大熊貓來說,最要緊的還是在秦嶺山系內部的小種群之間修建廊道,把它們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大種群,實現野生種群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