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秦嶺是我國生態資源的富集區,也是我國文化資源富集區,從而標識著我國版圖核心區綠庫與文庫的有機統一。文化是大秦嶺的生命之魂,但在近年來大秦嶺生態保護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忽視秦嶺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特別是未能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相互關系。正因為如此,秦嶺文化遺產要么開發不夠,讓文化遺產沉浸在廢墟之中,像周至縣的“老縣城村”;要么保護不力,讓文化遺產自然消逝,像藍田縣葛牌鎮石船溝客家人的“木制機床”。
中國是農業文明大國,農業文明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長安文化是中國農業文化的歷史原點,而秦嶺文化又是長安文化的生成源頭。大秦嶺的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旨在傳承我國大秦嶺“自然標識”的文化根脈,彰顯大秦嶺的文化意蘊,這對于當代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特別是對于彰顯秦嶺在中華文化生成中的歷史地位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大秦嶺的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應創新思路方能激活秦嶺文化的生命活力,從而才能展現大秦嶺的生態大美和文化審美,進而才能使秦嶺自然生態與人文文化相得益彰。大秦嶺的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加強秦嶺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頂層設計
大秦嶺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首先應加強頂層設計,在全面梳理秦嶺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制定秦嶺文化資源保護的戰略規劃,重在指導思想、保護原則、實踐方式等戰略問題上進行整體布局,把秦嶺文化遺產保護上升到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層面,納入陜西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
整合秦嶺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三元合力
秦嶺文化遺產保護是項重大工程,任何一方的單一力量都難以完成此項任務。因此應有效整合政府、社會和市場的多元力量,調動政府、社會和市場在秦嶺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的積極性,從而形成秦嶺文化遺產保護的巨大合力。像周至縣“老縣城村”就應采取多元力量聯合保護的同向行動,從而方能收到應有的保護效果。
推動秦嶺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二維互動
文化遺產保護不應是靜態的而應是動態的,不應是僵化的而應是生動的,其本質在于讓歷史中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時代光輝,進而喚醒當代人們的文化記憶,從而欣賞中華文明的文化美感。因而,必須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基本原則,像周至縣“老縣城村”就應采取保護與開發并重的保護模式,從而體現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公益性與經營性的有機統一。
重塑秦嶺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多元載體
保護大秦嶺文化遺產,主要應采取三種形式,著力構建三種載體。一是復原式保護,主要是將現已流失的文化遺產在原址上恢復其原貌,復制出曾經存在過的文化形態,像周至縣“老縣城村”的部分遺址恢復就應通過這種形式復原;二是館藏式保護,就是將分散在秦嶺大地中的文化遺產,收集在一起,建立秦嶺文化博物館,讓人們集中感知秦嶺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數字式保護,主要是采取數字化方式進行保護,打造秦嶺文化遺產的數字形態,以便于秦嶺文化遺產的多維展示,也更容易讓世界了解秦嶺文化的內容博大。
設立秦嶺文化遺產保護事項的專門機構
秦嶺文化遺產保護是個巨大工程,需要設立權責統一的專門機構,組建秦嶺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隊伍,立體化開展文化資源調查、進行保護方案設計、對接多元資金籌集、實施文化保護督察,從而推動我省秦嶺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業化、制度化和現代化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把大秦嶺的生態保護和文化保護融為一體,讓大秦嶺的自然標識更具有文化美感,從而提升大秦嶺在華夏文明體系中的文化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