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馮永強、鄭曉靜等為秦嶺保護積極建言獻策。
省政協委員馮永強表示,培育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抓手。為此,馮永強建議,舉辦秦嶺生態文化論壇并設立永久會址。在他看來,生態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厚積薄發。因此,應每年或每兩年在秦嶺舉辦生態文化論壇,并參照歐亞論壇設立永久會址,邀請省內外有關文化、藝術、生態文明、生態環境保護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深入系統開展生態文化理論和公共政策的探討和研究,并通過論壇的號召力、影響力,聚齊一批生態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建立一支專業研究隊伍,持續不斷地推出生態文化理論研究成果,制作精湛、品質精良、風格獨特的生態文化作品和產品,使生態文化建設成為我省“扎實加強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追趕超越提供堅強的精神動力,最終將秦嶺生態文化論壇打造成名副其實的“綠谷”,從而贏得文化建設、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豐收。
“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提升生態治理水平。”省政協委員鄭曉靜介紹,在生態治理方面,“數字黃河”“數字長江”等概念早已提出并逐漸實施。
在鄭曉靜看來,秦嶺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民生工程,同樣需要從科學的角度,以水、土壤、大氣環境、植被以及野生珍稀動植物的保護為根本目標,從工業、農業活動、人類日常生活等方向最大限度協同推進。因此,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數字秦嶺”生態治理平臺,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時效性,通過信息化推動秦嶺生態治理、保護與管理的現代化。
她建議,編制“數字秦嶺”建設總體規劃,形成“數字秦嶺”建設實施方案。要深刻認識到“數字秦嶺”的重要意義,通過研討調研等方式了解國內外“數字地球”“數字中國”的內涵、關鍵技術及相關國家策略,形成“數字秦嶺”的基本框架、思路以及實施步驟。
“‘數字秦嶺’應做好頂層設計,分階段實施。”鄭曉靜建議。首先,全面梳理秦嶺資源,包括資源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及處理、數學模擬和決策支持等環節;其次,整合地理信息、電子政務、安全監管、物流服務、數字裝備等應用系統,建成秦嶺資源管理頂層數字化平臺;然后基于平臺建立秦嶺自然一經濟一生態耦合系統的數學與計算模型,為精準治理提供支撐,使得“數字秦嶺”成為秦嶺生態圈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必不可少的系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