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頒布,2021年1月1日實施,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內容涵蓋婚姻家庭、繼承、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五年來,陜西各級各部門把民法典作為“八五”普法的重點內容,融入民法典實施全過程、融入基層治理、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
美好生活,有“典”相伴。5月7日,陜西部署開展第五個“民法典宣傳月”,以“民法典進企業”為主題,旨在提升誠信守法意識、筑牢企業風險“防火墻”,為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法治動能。
廣泛傳播守護法治根基
“最近生產的訂單交付順利嗎?在合同簽訂方面有沒有遇到什么難題?”5月8日,西安市臨潼區開發區管委會內氣氛熱烈。臨潼區司法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區應急管理局聯合開發區管委會,化身企業的“法治參謀團”,邀請30余家企業代表圍坐一堂,就知識產權保護、安全生產法規、民營經濟促進法等熱點議題,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法律問診”。
5月8日,陜西省司法廳普法與依法治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每一位公民都應主動學習、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養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育以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五年來,陜西各級各部門各盡其責、各展所長,民法典的學習宣傳正以“立體化、全覆蓋”的姿態,從“云端”課堂延伸至田間地頭,從菁菁校園浸潤到生產一線,讓這部法典真正“活”起來、“用”起來。
自2023年以來,陜西創新打造融媒體普法矩陣。線上直播課里,法官化身“主播”,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解析婚姻繼承糾紛案例,百萬網友實時互動;新媒體普法大賽上,短視頻、漫畫等創意作品層出不窮,讓晦澀的法律條文變成通俗易懂的“法治表情包”。
2024年,針對不同群體,陜西還推出精準普法“套餐”。
“民法典進校園”活動中,法治副校長通過“校園貸陷阱”“網絡侵權案例”等貼近青少年生活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
“民法典進企業”活動則聚焦合同糾紛、勞動權益等企業關注的熱點,助力企業依法經營;
“法律明白人”巡回課堂上,普法志愿者們用方言土語解讀土地流轉、鄰里糾紛等實用法律知識,讓法律真正走進群眾心里。
如今,行走在陜西的大街小巷,法治理念正在悄然融入群眾生活,民法典正以春風化雨之勢,在三秦兒女心中生根發芽。
善用法典筑牢法治屏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從紙面走向現實,在社會和生活的土壤里生根發芽。
2021年1月5日,西安市新城區人民法院宣判全省首例適用民法典案件。民法典的新規定、新精神、新理念在司法領域得到貫徹落實,陜西民事審判工作開啟了新篇章。
雖時隔多年,但回憶起來,辦案法官袁建雯說:“民法典就像公民手中的一把‘安全鑰匙’,賦予了公民在一定條件下的自我保護權利,是對國家權力在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公民權益不及時情況下的有益補充。”
民法典頒布后,陜西各級法院準確把握其核心要義,在財產權、人格權、知識產權、生態環境保護等關鍵領域,以法律為劍,披荊斬棘。
無論是鄰里間的“芝麻小事”,還是復雜的產權糾紛,一個個典型案例都在向人們傳遞著“法不禁止即自由”“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法治箴言。
2022年,漢中市留壩縣人民法院依據民法典,為飼養動物及其損害責任劃定了清晰的界限。
2023年,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法院援引民法典合同編,為中介的合法權益撐腰,認定房屋買賣中的“跳單行為”不僅會讓中介人的勞動成果付之東流,甚至還可能帶來房屋產權問題、資金安全等隱患,讓那些妄圖鉆空子的行為無所遁形,為房屋交易市場送上一顆“定心丸”。
在婚姻家庭領域,民法典對夫妻共同財產的界定進行了完善,明確了投資收益屬于共同財產。2024年,寶雞市陳倉區人民法院審理的離婚財產分割案,法官依法認定男方在婚姻存續期間用個人工資購買的虛擬貨幣及其增值部分,應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保障了女方的合法權益。
采訪時,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長梁豐感慨:“民法典包羅萬象,既扎根當下解決現實難題,又與時俱進回應時代新聲。”
2023年,雁塔區法院審理的陜西某食品公司“AI換臉”侵權案,便是最好的例證。
當AI技術進入生活,民法典人格權編及時亮劍。法院審理認定未經同意的“換臉”行為侵犯肖像權。這一判決,不僅守護了權利人的權益,也為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法官作為司法裁判者,必須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準確適用民法典及相關司法解釋,將權利保護理念融入審判執行工作各個環節,讓民法典落地生根。”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副庭長張叡婕說。
深入人心樹立法治思維
小區停車位的收益去向成謎,電梯廣告的收入不知歸誰?
散步時突遭高空墜物,肇事者卻消失無蹤,該找誰討公道?
“這些曾讓群眾頭疼不已的生活難題,如今在民法典中都能尋得破解之法。”5月9日,北京德恒(西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育松談及民法典頒布五年來的成就,滿是贊嘆。
2022年,一場因停車位收益引發的爭議通過民法典被平息。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街道某老舊小區停車位的租金,以及廣告收入都由物業單方面管理,賬目從不公開。業主們雖有怨言,卻不知如何是好。
“民法典明確規定,建設單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業主的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屬于業主共有。”李育松說,經過社區和街道辦的釋法明理,物業公開了收支明細,并將部分收益用于小區公共設施的維修和改造。如今,小區的路燈更亮了,健身器材也煥然一新,業主們真切感受到了民法典帶來的“紅利”。
榆林市榆陽區村民高某的感慨,同樣道出了許多人的轉變。他說,從前碰上土地糾紛,只會慌慌張張找民警,如今通過學習民法典,他和鄉親們都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2024年5月29日,榆林市榆陽公安民警走進田間地頭、熱鬧集市。他們化身“法治宣講員”,用家長里短的話語、鮮活真實的案例,引導村民、居民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維,讓法治的種子在鄉村土地上生根發芽。
陜西稼軒律師事務所律師汪星從受理的一起起案件中察覺到,現在很多當事人都會通過網絡、書籍搜索民法典法律條文,整理好材料,帶著問題來咨詢。
主動學法、用法的轉變,正是民法典深入人心的生動注腳。
民法典絕非簡單的法條堆砌。那些過去容易被忽視的法律“盲區”,如今都被民法典的光芒照亮。它以明確的規定,為司法裁判豎起精準標尺。
“宏觀層面,民法典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石’,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引擎’。微觀視角下,它緊密關聯著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人生每個階段的權利,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堅實依靠。在市場經濟的浪潮里,民法典規范著財產流轉的每個環節,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院長鳳建軍說。
回首這五年,民法典在陜西的實施成效顯著,不僅為陜西的法治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更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法治屏障。(記者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