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重大理論觀點,為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和民族文化傳承規律的深刻把握,對于進一步以高度文化自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
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大事。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如何看待從西方傳入的馬克思主義,如何看待已經浸入中華民族骨髓的傳統文化,不僅事關馬克思主義能否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也事關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在1938年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在深刻反思教條主義給中國革命帶來巨大危害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命題,強調既要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又要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943年,毛澤東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發揚光大……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這些認識在我們黨一經確立,中國革命的面貌隨之煥然一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由此開啟了全新的歷程。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勇敢推進各方面創新,不僅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時代特色,也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這一重要論述旗幟鮮明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文化觀,為我們在新時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恢宏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覺,既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不動搖,又主動擔當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極大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境界,也極大地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境界。
二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既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也走過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結合融通、相互吸收借鑒,不僅為馬克思主義扎根中華大地提供了文化沃土,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創造奠定了文化基礎。
馬克思主義因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獲得了中國人民的高度認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歷史是不能靠公式來創造的”那樣,要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必須同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民族文化相結合。歷史地看,近代中國西學雖曾幾度傳入,但大都因與中華文化無法結合而折戟沉沙。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既在于其科學回應了中國的問題,也在于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融通。習總書記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正是在不斷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馬克思主義不僅獲得了“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也獲得了最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而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僅提出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文化發展原則,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文化淵源,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從而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為深刻的政治意義。通過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弦歌不絕,而且放射出了更加燦爛的時代光芒,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之源。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因扎根中華文化沃土彰顯出了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不僅創立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同西方現代化道路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要求的不僅是“10億級”超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更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這些內在規定性既源于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同西方文化相比,中華文化推崇的是“以民為本”“天下為公”“協和萬邦”……這些獨特的價值追求,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獲得了最為鮮明的民族特色。也正是在此意義上,習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在要求。在新的征程上,必須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拓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境界。
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中國共產黨素有文化自信的品格。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主動扛起復興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自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根本原因就是始終保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念,始終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既要堅決摒棄那種“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文化自卑心態,也要堅決摒棄那種“自我滿足”“自我陶醉”的文化自負心態。須知,一個妄自菲薄、數典忘祖的民族注定是沒有前途的,但一個目光狹隘、妄自尊大的民族也是注定不會成功的。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不斷推動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落腳點。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需要時代眼光、世界視野,也需要民族情懷。回望百年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無不扎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充盈著濃郁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需要在講清楚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和諧發展有益借鑒的基礎上,著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挖掘出來,把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符號、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讓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道,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和強大精神動力。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在我國,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會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是否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是否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是否有利于社會發展為根本標準,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堅決防止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的傾向,自覺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研究傳播的全過程,轉化為堅定的政治信念、清醒的文化自覺、科學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