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不斷傳播和初步運用,上海、北京、旅日等8個國內外共產黨早期組織紛紛建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結合,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是引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邁向覺醒年代的思想啟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不斷結合的邏輯起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之源。
百年的輝煌成就,百年的偉大飛躍,離不開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們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火種”撒播到中國大地。只有不忘“早期傳播”的初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才能繼續開花結果,枝繁葉茂。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程和內容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下簡稱“早期傳播”),一般是指1918年至1927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10年歷史。它是恩格斯所說的“歷史合力論”在中國的實踐過程及其結果。近代中國先進分子矢志不渝探尋救亡圖存理論武器的歷史邏輯、指導五四運動及其后來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斗爭實踐的現實需要,是它的強大內因。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共產國際的積極支持,是它的重要外因。
一是自發自覺地傳播馬克思主義階段,時間為1918年10月—1920年5月。以1918年10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三篇謳歌俄國十月革命的文章為起點,開啟了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國民黨骨干知識分子,以及非黨進步知識分子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序幕。影響最大的是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系統地傳播了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1919年,李漢俊翻譯了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菊榮的《世界思潮之方向》,指出,十月革命成為人類歷史的分水嶺,革命的知識分子與勞工運動相結合,成為世界思潮發展的新方向。
二是有組織有計劃地傳播馬克思主義階段,時間為1920年6月—1922年6月。1920年9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了《談政治》《對于時局的我見》等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解剖中國社會,這是以期刊為載體有組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標志。陳望道在浙江義烏簡陋的柴房中“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工夫”,將《共產黨宣言》譯出。1920年8月,中共上海發起組領導的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了陳譯本《共產黨宣言》。同月,上海群益書社和伊文思圖書公司出版了鄭次川翻譯的恩格斯的《科學的社會主義》。9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陳溥賢詮釋《資本論》的《馬克思經濟學說》。短短2個月內,共產黨早期組織就翻譯或詮釋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經典著作,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和精華。1921年9月,《人民出版社通告》列出了已經出版和正在出版的《工錢勞動與資本》《共產黨宣言》等11種著作,計劃出版的《馬克思傳》《哥達綱領批評》等38種著作。這是以著作為載體有組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標志。
三是結合中國國情傳播馬克思主義階段,時間為1922年7月—1927年7月。在早期共產黨人看來,傳播馬克思主義只是手段,運用馬克思主義徹底改造中國才是目的。《先驅》“發刊詞”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求得一最合宜的實際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1922年6月,中共中央發出的《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是中國共產黨運用列寧東方戰略理論分析中國革命問題的最新成果,該文件印行5000本,廣為傳播。同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大,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制定了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出了初步的成果。
“早期傳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是終于為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革命斗爭找到了科學的理論武器。鴉片戰爭后,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挽救積貧積弱的國家命運,紛紛提出諸如進化論、實驗主義、國家主義、改良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等救國方案,但沒有一個理論能夠使中國徹底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難深淵。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先進分子探尋革命的科學理論才出現了重大轉機。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國先進分子之所以大張旗鼓傳播馬克思主義,正是看中了馬克思主義能夠徹底滿足中國革命的需要。李大釗指出:“自俄國革命以來,‘馬克思主義’幾有風靡世界的勢子。”遠在法國的蔡和森致信毛澤東說:“我近對各種主義綜合審締,覺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世界對癥之方,中國也不能外此。”
“早期傳播”并非一帆風順。社會主義談論的人很多,但是正如胡適所講,“你談你的社會主義,我談我的社會主義”,“中間也許隔開七八個世紀”。思想交鋒也是“早期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之一。經過1919年—1922年馬克思主義者與非馬克思主義者3次著名論戰,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社會進步思潮的主流,成為中國共產黨建立和發展的理論基礎。
二是有力地指導了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斗爭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不斷傳播和初步運用,上海、北京、旅日等8個國內外共產黨早期組織紛紛建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結合,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黨的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行動綱領。隨后掀起了以京漢鐵路大罷工為頂點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黨的三大制定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政策。隨后掀起了4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風暴,革命力量空前壯大。但大革命的失敗,表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的程度,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程度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早期傳播”的艱難歷程和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斗爭實踐,給后來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寶貴的經驗教訓。1927年瞿秋白頗有感觸地強調,“革命的理論永不能和革命的實踐相離”,我們“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
“早期傳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早期傳播”是引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邁向覺醒年代的思想啟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不斷結合的邏輯起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之源。深入梳理“早期傳播”的艱難歷程,深度挖掘“早期傳播”的主要內容,深刻把握“早期傳播”的重大意義,對于我們深學篤行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早期傳播”生動而深刻地詮釋了偉大建黨精神。
一百年前,篳路藍縷。在中華民族復興與沉淪的十字路口,李大釗等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歷史擔當,千方百計地搜集、編譯和出版馬克思主義,開啟了“早期傳播”的序幕。陳獨秀以“我們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的犧牲精神,不僅成為“早期傳播”的引領者,而且成為早期最重要的領導者。李漢俊十分欣慰地說,馬克思主義是全世界無產階級解放的思想武器,對我們后進中國人來說,“實在是天賜之幸”。
一百年來,滄海桑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砥礪前行,經歷了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發展,中華民族終于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百年的輝煌成就,百年的偉大飛躍,離不開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們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火種”撒播到中國大地。只有不忘“早期傳播”的初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才能繼續開花結果,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