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要求: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將其視為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舉措。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為人類文明的巨大成果。二者的結合既有著邏輯的必然性,又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本文從近現代中國革命這一歷史場域,回望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的深厚淵源,以此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尋找內在的條件依據,從而提升“結合”的必然性論證。
馬克思恩格斯對近代中國問題的傾情關注和正義發聲,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復興之路指引了方向
1840年的鴉片戰爭,古老的中國被英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從此,國人的命運進入前所未有的悲慘境地。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中國社會性質由閉關自守的封建社會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幾乎與此同時,在資本主義發展方興未艾的歐洲,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開始了對科學社會主義和人類解放事業的偉大探索。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關注中國這一東方文明古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影響。他們以兩次鴉片戰爭作為分析中國問題的著眼點和切入點,對涉及中國社會變革的時代條件、民族特征和國際環境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刻論述。馬克思、恩格斯以當時美國的一家進步媒體《紐約每日論壇報》為主要陣地,揭露了帝國主義發動戰爭的真相和實質,對中國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和道義的支持,并對中國革命寄予殷切的期望。
首先,戳穿帝國主義顛倒黑白的戰爭謊言和偽善面孔,揭露戰爭的罪惡目的和策劃過程,聲討鴉片貿易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馬克思、恩格斯依據大量的外交公函、議會記錄、官方文件等,以鐵的事實把戰爭的真相還原給社會公眾,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聲討了鴉片貿易給中國造成的危害。它不僅使得經濟上白銀外流、國庫虛空、財政面臨危機、經濟瀕臨崩潰,而且使人的體質和精神受到嚴重損害,“非法的鴉片貿易年年靠摧殘人命和敗壞道德來填滿英國國庫”。
其次,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解剖帝國主義發動戰爭及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在對近代中國問題的分析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深入地研究了英國政府發動戰爭的原因,認為這場戰爭,是在英國國內經濟出現衰退、產生金融危機、社會沖突和階級斗爭日益尖銳的情況下,資產階級政府為轉移國內視線、搶占海外市場、掠奪海外資源而挑起的。他們還深入分析了中國戰敗的國情條件以及社會歷史根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中國之所以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失敗,其直接原因首先在于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不僅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政治變革、科技進步,而且造成了人們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的定式。另一直接原因就是封建政治制度的腐朽和各級官員的嚴重腐敗。
那么,中國戰敗根本原因何在?立足于唯物史觀,馬克思從生產力這一根本動力上作了深刻分析。他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其經濟社會結構的共同特征是“依靠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而存在”。這種狀況只能維持低下的生產力水平。而此時的西方國家卻迅速崛起,經濟迅猛發展,并快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處在上升時期的英國與日漸衰落的中國交戰,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熱情支持中國人民抗擊列強侵略、反抗封建壓迫的斗爭,科學評價農民革命的歷史作用,闡明無產階級斗爭與被壓迫民族斗爭的一致性。馬克思、恩格斯深切同情中國人民在戰爭中遭受的苦難和屈辱,他們欣喜地看到不屈的人民奮起抵抗,對中國革命寄予殷切的期望。馬克思通過觀察近代中國革命的歷程,對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給予了深入思考。農民革命不能擔當消滅剝削制度的歷史任務,這一任務歷史性地落到無產階級身上。在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因為無產階級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今天英國發明的新機器,一年之內就會奪去中國千百萬工人的飯碗。這樣,大工業便把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系起來。……使各文明國家里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余各國。”為此,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是緊密聯系的。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吶喊。
傳承了中華優秀文化根脈的先進分子的艱難求索,為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和立足開辟了思想文化領地
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積貧積弱。中華民族的先進分子在黑暗中苦苦摸索著救國圖存之路。流淌著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一大批先進分子,提出各種變革主張,在思想文化戰線發出振聾發聵的先聲。這些傳承了中華民族精神基因的先進分子,以天下為己任,不愧為民族脊梁。他們的求索和奮斗為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和立足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礎。
1900年,維新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并未對中國的未來失去信心。為了回擊帝國主義對中國“老大帝國”的污蔑,糾正國人中的一些崇洋媚外和奴性思想,他寫下氣吞山河的《少年中國說》。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吸取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教訓,主張通過更為激烈的行動——革命來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1906年,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率先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作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驅的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擘畫著中國未來,他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爆發的一場非正義戰爭。它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和災難。然而,戰爭也促進了帝國主義薄弱鏈條中的無產階級革命,喚起了亞非國家的民族獨立意識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戰爭的結果以同盟國失敗而告終。此時中華民族正有一批優秀兒女,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轉變。李大釗、陳獨秀等就是在這樣的歷史風云中挺身而出,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在《庶民的勝利》中,李大釗就如何看待“一戰”的性質及其“一戰”的勝利而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場戰爭的性質,是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政府妄圖擴張世界,轉移日益尖銳的國內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掠奪別國的資源財富,以滿足本階級的利益需要。陳獨秀、李達等在關于“問題與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和關于無政府主義的三次大論戰中,對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右翼言論展開猛烈回擊,從思想理論上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掃清了道路。
上述這些代表著中國人追求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的思想先聲,高度契合和呼應了馬克思主義引領的人類進步方向。他們中的一些人接受和信仰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他們身體力行于革命斗爭實踐,表現了中華民族知行統一、不懈奮斗的性格特征。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相遇相連架起了現實而寬廣的橋梁
1917年10月,在世界帝國主義陣營最薄弱的俄國,爆發了社會主義革命。它使人們看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巨大成功,使在黑暗中彷徨的中國先進分子受到極大的震撼和鼓舞。“十月革命給予中國人的一個啟示就是,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導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架起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橋梁。這個橋梁是現實的。它是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從理想到現實的飛躍。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經濟貧窮落后。蘇維埃政權建立后,蘇聯共產黨領導人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的強大優勢,開啟了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現代化模式。把一個“小農國家”建設成為世界工業強國。這一偉大的社會主義實踐正是中國道路的最好參照。中國也是小農經濟占主導的窮國。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獲得成功,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也一定能成功。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這個橋梁是寬廣的。社會主義在中國勝利后并沒有止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行改革開放,開創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當今中國,保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在新時代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已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回望中國的發展實踐,正如習近平同志所總結的:“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必將繼續引領我們從勝利邁向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