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以淵博的學識和勇于開拓的精神而著稱。他曾說,“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愚暗是達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障礙,也就是人生發展的障礙”,并身體力行地倡導“博覽、求真、務實”的讀書治學之道。這種追求光明、孜孜不倦的優良學風,對廣大黨員干部具有很好的啟示借鑒意義。
博學強識不當“蛀書蟲”。念書而不思考有可能變成“蛀書蟲”。李大釗反對死讀書,認為好學生不能死啃書本,對世界上的事情毫不關心。他教育子女不要光在課本上兜圈子,也應該學著看一點課外讀物,把眼光放遠大一些,開闊開闊視野才好。寫在書上的是前人或同時代人的思考成果,而社會發展的進程從未停滯,如何與時俱進地把握時代發展的進程和規律性,應成為讀書時必須有的思考。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日益加速,讀書學習不跟進不拓展,思想庫存就會告急,本領恐慌就會凸顯,能力素質就會退化,干起工作也就可能會遇到走不出的低谷、繞不過的彎路、掙不出的怪圈。這就需要廣大黨員干部敢于突破思想藩籬,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優化知識結構、拓寬涉獵范圍,既“溫故知新”又“學新知新”,堅決克服陷入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誤區,如此“燈燭”將越燃越充分,越燃越明亮,思想越來越純真,道路也將越走越廣闊。
循序漸進不當“搬運工”。李大釗提倡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讀書方式。他讀書時隨時做筆記,把要點記下來:看完一本書,把這本書精華的大綱、要點記下來,成為自己的東西;或是寫卡片,把這本書里的主要材料,覺得可以運用的就抄下來。這樣的方法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李大釗的日常讀書與寫作中隨處可見。他反對將資料和觀點不加考證和思索地照抄照搬,援引別人的觀點時總是必須經過自己消化吸收。實踐證明,認真求實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真思考才能有真收獲。黨員干部對待讀書學習,必須沉下身子、耐住性子,發揚釘釘子精神,注重日日精進、久久為功,一遍一遍地學,如饑似渴地學;要永葆“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求知精神,強化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較真精神,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精于轉化,真正品出知識的味道,感悟理論的力量,在“燈燭”常燃長亮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老老實實不當“客里空”。知行合一,方能學深悟透。李大釗認定“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他認為,“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為了“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自1907年起,他在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讀了6年書。實踐證明,那種泛泛空談,不老老實實學習,不認真解決具體問題的人,是不可能獲得真知的。對黨員干部來說,讀書學習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也不是一般性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一個單位能否創新發展、跟上時代的問題,關系到黨和軍隊工作全面推進和黨的執政地位鞏固的問題。這就需要黨員干部在老老實實讀書學習的同時,多些脫鞋下田、少些閉門造車,多些學用結合、少些坐而論道,真正讓讀書學習成為工作必需、生活習慣,在理論與實踐、歷史和現實結合中認清發展規律、探尋發展之策,促進個人抵達“光明與真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