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20世紀中國氣象事業的史冊上,鐫刻著這樣一個名字——竺可幀。這位早年留美的氣象學博士,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自然科學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委員。在氣候變遷、物候學、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有杰出貢獻。他嚴謹的學風、堅韌的毅力以及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成績取得赴美留學生資格后,認為中國萬事以農為本,便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農學院。1913年他畢業后,又到哈佛大學地學系攻讀其幼時即喜愛的氣象學。其間,父親和長兄先后去世,竺可楨克服經濟困難堅持學習,直到取得博士學位后于1918年回國。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東南大學等地教授氣象學和地理學,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地理和氣象工作者,所編寫的《地學通論》是中國第一本現代地理學著作。
1920年,他與當時中國第一個乘飛機上天的女性張俠魂結婚。
1928年,他被任命為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并于當年在南京建立第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氣象臺,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氣象事業的壟斷。
1936年,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任13年間,他為浙大建設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為校訓。抗戰期間,浙大為避免陷入日寇鐵蹄之下而向山區搬遷。竺可幀為選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張俠魂與次子竺衡先后病逝,浙大師生聞訊后均為之感動不已。抗戰勝利后,竺可幀對浙大師生反對獨裁、爭取民主愛國運動給予支持,所以在校內科學、民主和進步思想始終占上風,以致國民黨特務罵浙大是“共產黨的租界”。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竺可楨拒絕國民黨要他去臺灣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幀應邀到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在隨后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任副院長(郭沫若任院長)。他首先著手組織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劃分中國自然區劃、制定國家大地圖案等工作。他還先后組織了多次大型綜合考察活動,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1962年6月,他以72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4年2月7日,竺可楨病逝于北京,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