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927年9月25日,毛澤東同志率領的秋收起義軍在向井岡山進軍途經江西萍鄉蘆溪縣時遭到國民黨軍伏擊,總指揮盧德銘在戰斗中英勇犧牲。得知這一噩耗后,毛澤東同志痛心疾呼:“還我盧德銘!”

盧德銘,又名繼雄,字邦鼎,號又新。1905年生于四川宜賓雙石鄉獅子灣(今屬自貢)。1921年考入成都公學。學習期間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閱讀了《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面對帝國主義加緊瓜分中國,軍閥連年混戰,人民苦不堪言的現實,盧德銘決心學習軍事,以武力打倒列強和軍閥。1924年秋,盧德銘經孫中山推薦,被黃埔軍校破格錄取,進入第2期學習。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2月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戰役。他機智勇敢,多次化裝潛入敵營偵察敵情,為奪取戰役勝利作出了貢獻。畢業后留校,在政治部組織科當科員。1925年11月調國民革命軍第4軍葉挺獨立團任第4連連長。
1926年5月,獨立團擔任北伐軍先鋒,從肇慶出發,挺進湖南。6月初,盧德銘率部堅守安仁縣城以北的淥田鎮,不僅打垮了進攻之敵,還主動發起反擊,全殲殘敵,為主力部隊奪取攸縣創造了有利條件,受到葉挺的稱贊。在平江、汀泗橋、賀勝橋等戰斗中,盧德銘指揮果斷,身先士卒,英勇奮戰,屢建戰功,晉升為第1營營長。攻克武昌后,獨立團改編為第73團,盧德銘任參謀長。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盧德銘受中國共產黨的委派擔任團長。他深感責任重大,決心一切聽從黨的指揮。此時,“馬日事變”后的湖南一片血雨腥風,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屠殺。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上級黨組織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領導骨干陸續轉移到武漢。盧德銘利用職務之便,將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等人安排在警衛團擔任各級干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對這支部隊的領導。
8月2日,盧德銘率部開赴江西,未趕上南昌起義,遂轉移到江西修水與平江、瀏陽農軍會合。9月,他率警衛團參加毛澤東同志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總指揮,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委員。起義受挫后,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會議上,毛澤東同志主張放棄攻打長沙,把起義軍轉移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同志的主張,認為再攻長沙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這一意見,對于會議統一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最后通過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決定部隊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25日拂曉,起義軍從蘆溪出發南進。當行進到山口巖時,后衛第3團遭到敵軍伏擊。在這危急時刻,盧德銘挺身而出,率領一個連的兵力前往增援。他指揮部隊搶占制高點,用猛烈的火力還擊敵人,同時指揮被打散的第3團官兵迅速向前衛部隊靠攏。就在這時,盧德銘胸部中彈,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2歲。1982年,當地政府在他犧牲的地方修建了“盧德銘烈士革命陵園”。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