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943年,在陜北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劉志丹犧牲7周年時,毛澤東親筆題詞:“群眾領袖,人民英雄”。

劉志丹,1903年生,陜西保安(今志丹)人。1921年考入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曾任學生會主席,組織領導學生運動。1924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受黨指派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1926年秋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擔任中共陜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初率一批干部到豫陜邊界地區開展農民運動,培養赤衛隊骨干。4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起義失敗后,于1929年春返回陜北,任中共陜北特委軍委書記,奉命打入陜北、陜甘邊一些軍閥部隊和民團,開展兵運工作,組織革命武裝力量,曾先后任營長、團長、旅長等職。
1931年10月,劉志丹和謝子長等組建西北反帝同盟軍,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任副總指揮、總指揮,學習井岡山斗爭的經驗,開辟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蘇區。1933年9月任陜甘邊紅軍臨時指揮部副總指揮兼參謀長。11月后歷任紅26軍42師參謀長、師長,率部北上慶陽、合水,與地方武裝相互配合,開展游擊戰爭。1934年2月至4月,劉志丹指揮部隊九戰九捷,以劣勢兵力取得了西華池等戰斗的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邊蘇區的第一次“圍剿”,建立了陜甘邊工農民主政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同年5月任中共陜甘邊軍事委員會主席,后兼任軍政干部學校校長,編寫了《軍事教育大綱》《政治工作訓令》等教材。
1935年2月,劉志丹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5月,紅26軍、紅27軍會合后組成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劉志丹任總指揮,率紅26軍、紅27軍主力,以圍點打援、出敵不意、各個擊破的戰法,經兩個多月的機動作戰,攻克延長、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邊6座縣城,殲滅大量敵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邊蘇區的第二次“圍剿”。8月,在陜北、陜甘邊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劉志丹指揮紅軍主力,殲滅國民黨晉軍1個團,迫使晉軍主力撤回黃河東岸。三次反“圍剿”斗爭勝利后,陜北、陜甘邊兩塊蘇區連成一片,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紅軍長征之后的落腳點。9月,紅26軍、紅27軍與長征到達陜北的紅25軍會師,組成紅15軍團,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0月參與指揮勞山戰役。
中共中央到達陜北后,劉志丹歷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后方辦事處副主任、紅軍北路軍總指揮兼第28軍軍長、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警備司令等職。劉志丹經常教育部隊顧全大局,絕對服從中共中央的領導和調遣。在他的影響下,陜北紅軍與中央紅軍團結一致,共同對敵。周恩來曾高度評價說:“劉志丹同志對黨忠貞不二,很謙虛,最守紀律,他是一個真正具有共產主義品質的黨員。”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在晉西北迭克敵軍。4月14日在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為紀念他,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劉志丹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