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920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的《宣言》首個完整中譯本正式出版。
陳望道(1891年—1977年),是中國著名學者、教育家、翻譯家、語言學家,曾任復旦大學校長及上海大學、安徽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教授,擔任過《辭海》 總主編,著有《修辭學發凡》等書,一生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
陳望道1915年赴日本留學,受十月革命影響,陳望道在日本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新思潮,并閱讀了日文版馬克思主義著作。
1920年初,陳望道應上海《星期評論》雜志的約稿,開始翻譯《宣言》,所依據的日文版和英文版《宣言》分別由《星期評論》編輯戴季陶和《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提供。
陳望道的翻譯是在環境險惡和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秘密進行的,為了防止反動當局的突然襲擊,陳望道躲在一間破舊的柴草棚里,點著昏暗的油燈,克服了缺少資料和工具書等重重困難,經過百余天的奮斗,終于完成了《宣言》的第一部完整中譯文稿。
正當陳望道攜譯稿到上海準備在《星期評論》連載時,該刊停刊了,譯稿也就無從發表了。這時,陳獨秀邀請陳望道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5月前后,陳獨秀等人在上海醞釀發起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對外稱“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研究會對陳望道譯出的《宣言》很重視,但是想出版卻無經費。恰在這時,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及其中文翻譯楊明齋來上海與陳獨秀聯系,商談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問題。維經斯基知道陳望道譯本的情況后,非常重視,決定資助。于是,1920年8月,《宣言》中譯本經過陳獨秀、李漢俊校閱后,由上海社會主義研究會列為“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的第一種中文全譯本正式出版。
陳望道譯本第一版的最明顯之處是書名印錯,將“共產黨宣言”印成“共黨產宣言”。該版本比現在的小32開本略小,是平裝本,豎排版,全書用3號鉛字刊印。第一版出版后,發現將書名印錯,立即印出第二版,將書名改為《共產黨宣言》,并將水紅色的封面改為藍色。9月,研究會又重印,仍為藍色封面,只是封底改為“九月”出版。在兩個月時間里,《宣言》連續印刷兩次,這在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開北洋軍閥和后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耳目,該譯本的書名、譯者名字和出版社名字更換多次。1921年該書出版時,譯者改為“陳佛突”,1923年又改為“陳曉風”,1933年又改為“仁子”。書名也不斷更換,如1933年改為《宣言》,有時又叫《馬克思恩格斯宣言》等。
陳望道翻譯的《宣言》首個中譯本,同時也是國內第一部完整的中文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著,它的出版適逢醞釀成立中國共產黨之時,立即受到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廣大革命群眾的熱烈歡迎,引起強烈反響,對黨的領袖人物及革命先驅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也為早期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發起奠定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