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zhàn)、百折不撓,創(chuàng)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長征是百年黨史的重要篇章,四川是紅軍長征三大主力經過地域最廣、行程最遠、時間最長的省份,也是長征途中召開會議最多、發(fā)生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最多、經歷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地區(qū)。四川在長征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創(chuàng)造前無古人的歷史輝煌
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在四川召開過一系列重要會議、作出過一系列重大決策、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戰(zhàn)斗,為長征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自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1935年1月進入四川,到紅二、紅四方面軍1936年8月走出雪山草地,紅軍三大主力長征期間在四川境內轉戰(zhàn)一年零八個月。中共中央和紅軍在四川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進行一系列重要戰(zhàn)斗,為長征勝利奠定重要基礎。
中共中央在四川、貴州、云南邊境地區(qū)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將遵義會議的重大決策落到實處。1935年1月,長征中的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實現中國革命歷史性轉折。會后,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繼續(xù)長征,2月初到達四川、貴州、云南交界的“雞鳴三省”地區(qū)。2月上旬,中共中央在“雞鳴三省”地區(qū)召開三次會議,即“雞鳴三省”會議,通過《遵義會議決議》,完成遵義會議確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變換中央主要負責人,決定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向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川黔等根據地貫徹遵義會議精神,確定紅軍新的戰(zhàn)略方針,作出暫緩北渡長江,回師黔北,重占遵義的重大決策;決定成立中共川南特委、組建川南游擊縱隊配合紅軍主力行動等。“雞鳴三省”會議全面落實遵義會議的一系列重要決策,堅決貫徹遵義會議精神,轉變軍事戰(zhàn)略,進一步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標志著遵義會議決策的最后完成,成為贏得長征勝利的重要豐碑。
中共中央指揮紅一方面軍在四川、云南、貴州邊境地區(qū)縱橫馳騁,贏得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勝利。遵義會議后,中共中央指揮紅一方面軍在川黔滇地區(qū)四渡赤水,爭取主動,避免被動。毛澤東充分運用以少勝多、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與周恩來、朱德等一起,指揮紅軍聲東擊西,尋敵破綻,攻其不備;時而大踏步地前進,時而大踏步地后退,時而大踏步地進攻,時而大范圍地迂回;縱橫馳騁于四川、云南、貴州邊境地區(qū),穿插于數十萬敵軍之間,在運動中尋找有利戰(zhàn)機殲滅敵軍,打破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四川、云南、貴州邊境地區(qū)消滅紅軍的圖謀,最終實現紅軍渡過金沙江北上的戰(zhàn)略計劃。從此,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跳出數十萬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的圈子,贏得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勝利。
紅一方面軍在四川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壯舉,譜寫人民軍隊“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史詩。紅一方面軍長征抵達四川石棉安順場地區(qū)大渡河一帶時,蔣介石電令國民黨軍: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今共軍入此漢彝雜處、一線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險峻、給養(yǎng)困難的絕地,必步石軍覆轍,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勛”。他飛到昆明,調兵遣將,部署“南遏北堵的大渡河會戰(zhàn)”,計劃“封鎖朱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礱江以東地區(qū),根本消滅”。此時,大渡河上游冰雪融化,河水暴漲,水流湍急,浪頭很高。紅軍占領安順場時,繳獲兩只渡船。1935年5月25日拂曉,紅軍17勇士組成突擊隊,在猛烈火力掩護下,迎著驚濤駭浪,冒著槍林彈雨,駕著渡船沖向大渡河對岸,占領灘頭陣地。敵軍節(jié)節(jié)敗退,倉皇逃竄。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勝利,沖破國民黨軍大渡河防線,為紅軍沿著大渡河兩岸北上飛奪瀘定橋創(chuàng)造了條件。毛澤東等鑒于大渡河水深流急,大部隊難以迅速渡河,決定紅軍火速搶占距安順場160公里的瀘定橋。毛澤東強調,這是一個戰(zhàn)略性措施,只有奪取瀘定橋,紅軍的大部隊才能全部渡過大渡河,才能到川西去與紅四方面軍會合。隨后,紅軍飛奪瀘定橋,攻克瀘定城,打開北上通道。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成功,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再次體現了我英雄紅軍無限忠于人民革命事業(yè)的大無畏精神。
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四川,中共中央戰(zhàn)勝張國燾分裂活動,率領紅一方面軍完成長征。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后,中共中央與張國燾發(fā)生嚴重分歧。中央決定北上,北上才有出路,才能打開中國革命新局面。張國燾極力主張南下,向川康地區(qū)退卻,與中央方針背道而馳。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阿壩召開兩河口會議,通過《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合后戰(zhàn)略方針的決定》,規(guī)定兩軍會合后的戰(zhàn)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zhàn)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chuàng)造川陜甘蘇區(qū)根據地”。8月上旬,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附近四川松潘召開沙窩會議,繼續(xù)對張國燾進行說服工作,通過《中央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合后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重申兩河口會議確定的戰(zhàn)略方針。會后,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編為右路軍和左路軍共同北上,分別從卓克基、毛兒蓋等地出發(fā),跨過荒無人煙的草地,抵達四川阿壩和巴西地區(qū)。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松潘召開毛兒蓋會議,通過《關于目前戰(zhàn)略方針之補充決定》,批評張國燾的錯誤主張,號召紅四方面軍團結在中央周圍,同張國燾的錯誤作斗爭,堅持北上方針。張國燾拒絕執(zhí)行中央北上方針,電令右路軍南下。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先行北上,召開俄界會議作出《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然后,紅一方面軍突破臘子口,占領哈達鋪,抵達陜甘,完成長征。
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會師甘孜,根據中央決定建立紅二方面軍。1936年6月初,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艱苦轉戰(zhàn),渡過金沙江,越過大雪山,7月初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在慶祝會師大會上,少數民族群眾手捧酥油、糌粑,熱烈歡迎紅軍。朱德總司令發(fā)表講話說,同志們,我祝賀你們戰(zhàn)勝了雪山,也歡迎你們來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但是這里不是目的地,我們要繼續(xù)北上。要北上就必須團結一致,不搞好團結是不行的。此外,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還有荒無人煙的草地,我們要有充分準備,克服一切困難。朱德介紹了甘孜地區(qū)情況,并告訴大家:毛主席去年帶領紅一方面軍勝利地通過草地,到達了抗日前哨陣地——陜甘地區(qū)。現在,陜甘邊根據地鞏固、擴大了,紅軍也壯大了。朱德批判了張國燾的分裂活動,教育紅軍指戰(zhàn)員要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共中央開辟的北上道路前進。中共中央發(fā)布命令:將紅二軍團、紅六軍團等編為紅二方面軍。此時張國燾雖已取消另立的“中央”,但并沒有改變同中央對抗的立場。他企圖拉攏紅二方面軍反對中央,遭到堅決抵制。在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力爭下,1936年7月上旬,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從甘孜出發(fā),經阿壩、包座等地,越過雪山草地,1936年10月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完成長征。
紅軍長征在四川,第一次使用“長征”這個詞。從此,長征作為中國革命的象征傳遍中國和世界。紅軍長征在四川涼山冕寧期間,廣泛張貼朱德總司令發(fā)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布告》痛斥了國民黨政府殘酷盤剝、殺戮彝族民眾的罪行,“苛捐雜稅重重,又復妄加殺戮”。隨后,重申工農紅軍的軍紀,“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最后,提出我黨的民族政策,呼吁全體彝族民眾“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夷(彝)人政府,夷(彝)族管理夷(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鮮明生動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為主旨的民族政策。這是黨和紅軍文獻里首次出現“長征”,它闡述了黨和紅軍的宗旨、任務、政策和紀律,闡明了黨和紅軍的民族政策,產生深遠影響。從此,長征成為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精神符號。后來,“長征”隨著美國記者斯諾撰寫的《西行漫記》傳播到世界。
創(chuàng)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經驗
紅軍長征在四川確立北上方針,確定建立川陜甘根據地,創(chuàng)造民族工作成功經驗,豐富群眾路線的理論與實踐,鍛造人民軍隊攻堅克難、敢打必勝的寶貴品格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列寧提出東方共產主義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東方化。中國共產黨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徹底清除教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新發(fā)展,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
紅軍長征在四川確立北上方針。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1935年夏天,共產國際七大決定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tǒng)一陣線。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名義發(fā)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產生強烈的政治影響。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四川后,中共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確定北上陜甘地區(qū),創(chuàng)造全國抗日戰(zhàn)爭的前進基地。這個重要決策與共產國際的決策不謀而合。紅軍長征在四川期間,中央逐步確立“北上方針,奔赴抗日前線”,當機立斷抓住歷史機遇,高屋建瓴站在歷史潮流的前列,積極化被動為主動,迅速掌握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主動權。中共中央致紅二、六軍團的賀電指出:“歡迎你們繼續(xù)英勇地進軍,北出陜甘與一方面軍配合以至會合。在中國的西北建立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建立抗日救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歷史證明,中共中央在四川做出北上方針完全正確。中共中央到達陜甘后,確定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總方針,立刻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
紅軍長征在四川確定建立川陜甘根據地。列寧認為,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紅軍長征在四川期間,能否正確地確定黨和紅軍的前進方向,直接關系到中國革命的成敗。中共中央冷靜分析形勢,認為當時的川西北地區(qū)大多是少數民族聚居地,高山深谷,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經濟貧困,不利于紅軍主力生存和發(fā)展;北上陜甘地區(qū),地域寬闊,交通方便,物產較豐富,漢族居民較多,是國民黨統(tǒng)治薄弱地區(qū),接近抗日斗爭前線華北。因此,中共中央主張紅軍從四川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地,以便在北方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領導和推進全國抗日運動。這樣,就把軍事上的戰(zhàn)略退卻與政治上的戰(zhàn)略進攻結合起來了,把艱難困苦的爬雪山過草地與抗日救國結合起來了,把近期戰(zhàn)役戰(zhàn)斗的“小目標”與長遠的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自由和解放的“大目標”結合起來了。為此,中共中央矢志不渝,堅定不移,最終實現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陜甘。
紅軍長征在四川創(chuàng)造民族工作成功經驗。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在長征中頒布《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布告》《注意與苗民關系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告川西北藏彝民族書》《藏回地區(qū)工作須知》《藏區(qū)十要十不要》《回民區(qū)域政治工作》等一系列布告、文告、政策、命令和規(guī)定。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地,紅軍嚴格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各兄弟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尊重、團結和幫助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建立良好關系。紅一方面軍從四川冕寧到大渡河必經的大涼山地區(qū)聚居著彝族,紅軍調查了彝民風俗習慣,普遍進行了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教育。聶榮臻強調,執(zhí)行好黨的民族政策,是我們順利通過這一地區(qū)的唯一法寶,要教育我們的干部和戰(zhàn)士,做民族團結的模范。紅軍進入彝族地區(qū)時,經冕寧地下黨聯(lián)系,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紅軍順利通過彝族地區(qū)。“彝海結盟”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巨大威力,是民族工作的成功實踐,為中國共產黨積累了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隨后,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經過四川少數民族聚居區(qū)時,都嚴格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得到少數民族群眾大力幫助。紅軍長征在四川的民族工作,經受了實踐檢驗,取得了豐碩成果,創(chuàng)造了豐富經驗。
紅軍長征在四川豐富群眾路線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群眾路線。紅軍長征在四川,時間最長,范圍最廣,接觸群眾最多,全省69個縣(市、區(qū))留下了紅軍的足跡。紅軍在四川充分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幫助群眾建立各級革命政權,得到四川各族群眾鼎力支援。朱德總司令在甘孜期間與格達活佛多次促膝談心,成為知心朋友。他向格達活佛闡述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民族政策、紅軍長征的目的和意義。格達活佛衷心擁護共產黨和紅軍,積極宣傳、教育和發(fā)動少數民族群眾,大力支援紅軍糧食、牲畜和各種軍需物資,為支援紅軍長征嘔心瀝血。紅軍在阿壩地區(qū)期間,充分尊重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幫助建立少數民族革命政權,得到少數民族大力支持。他們紛紛為紅軍籌集糧草,充當向導、擔任翻譯,參軍參戰(zhàn)。紅軍離開阿壩地區(qū)時,數千名藏族、羌族等少數民族優(yōu)秀子弟參加長征,絕大多數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20世紀80年代,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在四川阿壩州松潘縣川主寺鎮(zhèn)元寶山建立紅軍長征紀念碑,體現了中央對紅軍長征在四川輝煌歷史的高度評價。
紅軍長征在四川鍛造人民軍隊攻堅克難,敢打必勝的寶貴品格。紅一方面軍在四川創(chuàng)造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歷史傳奇,紅二方面軍在四川成立,成為英勇善戰(zhàn)的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長征期間進行了嘉陵江戰(zhàn)役、土門戰(zhàn)役、包座戰(zhàn)役等。紅軍在四川爬雪山、過草地的經歷,成為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紅色資源。紅軍依靠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艱難困苦的自然條件下,在國民黨軍四面八方的圍追堵截中,在武器彈藥極端匱乏的情況下,堅決執(zhí)行中央命令,中央指向哪里,紅軍就打向哪里。不怕困難,不怕疲勞,不怕犧牲,千回百轉,萬里征戰(zhàn),在血與火的生死搏殺中鍛造了攻堅克難、敢打必勝的寶貴品格,成為人民軍隊決戰(zhàn)決勝、鮮艷奪目的歷史底色。
在新征程中傳承寶貴精神財富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中,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始終堅持人民至上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的軟實力,激勵著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四川擁有紅軍長征的寶貴精神財富,獨一無二的長征資源優(yōu)勢,傳承長征精神的巨大潛力。
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指出:“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紅軍長征在四川,在無比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堅信共產主義奮斗目標,堅持北上抗日堅定信念,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勇于戰(zhàn)勝前人難以戰(zhàn)勝的艱難險阻,奠定長征勝利基礎。我們要將四川豐厚的長征資源、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英雄氣概,轉化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要充分發(fā)揚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四川在全國發(fā)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向全省提出搶抓機遇、勇?lián)姑J意開拓、克難奮進,深入推進創(chuàng)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fā)展,奮力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具體任務。紅軍長征在四川,創(chuàng)造了共產黨人知難而進、勇往直前的歷史輝煌。為了鼓舞、激勵四川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爬雪山”“過草地”,實現新發(fā)展達到新目標,建議通過辦好四川長征干部學院及各地分院,把長征資源利用好,把長征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長征基因傳承好,讓長征精神在四川永放光芒。
要堅持人民至上,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四川人民敢為人先,從保路運動、辛亥革命、瀘順起義到蓬溪起義,從建立川陜根據地到支援紅軍長征,從解放大西南到改革開放,始終站在歷史潮流前列。紅軍長征在四川期間,毛澤東、朱德等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關心各族群眾的切身利益,解決各族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創(chuàng)造了群眾路線的豐富經驗。筆者在四川調研時充分感到,在三州的少數民族干部群眾心中,經過長輩口口相傳,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是紅軍長征在四川的事跡、他們特別愛看的影視是反映紅軍長征故事的影視作品。我們要弘揚紅軍長征在四川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廣泛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建功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