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江西省泰井高速公路連接線進入井岡山的路口處,一座大型雕塑“井岡紅旗”巍然矗立。雕塑高19.27米,跨度27米,寓意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于1927年。如今前往井岡山的人們往往會在這里駐足,大家也多是從這里開啟對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的全新體驗。
雄偉壯美的“井岡紅旗”雕塑有三層寓意,一是如同一塊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井岡山奠基;二是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寓意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從井岡山燎原;三是像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矗立在四面環山的平疇之上,刺向蒼穹,昭示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向勝利。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井岡山,瞻仰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參觀了八角樓革命舊址群。習近平指出,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堅定執著追理想
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90多年前,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時刻,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始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土化的第一次偉大飛躍。在有些人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之際,毛澤東以一位偉大革命家的膽魄和大無畏精神,在茅坪八角樓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全面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和任務;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闡述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五個條件;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作出了明確回答,堅定了大家對革命必勝的信心,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勝利的方向。
當年,無數的革命者在井岡山播撒著理想的種子,探求中國革命勝利之路。在兩年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時期,有近5萬名革命烈士獻出了寶貴生命,平均每天近60人犧牲,他們為的就是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
堅定理想信念是事關馬克思主義政黨、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以毛澤東朱德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在艱難困苦的歷史夾縫中走出一條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就在于他們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在井岡山艱苦的斗爭環境中,紅軍戰士寫下了“實行馬克思主義!實行共產主義!”的標語,表達自己對信仰信念的執著。新遂邊陲特別區工農兵政府干部羅冬祥在黨團訓練班學習時,在筆記本上抄下了這樣的誓言:“不畏難,不怕死,不愛錢,為主義而犧牲”,表現了井岡山軍民革命到底的堅定信念。當時,紅軍和群眾經常在脖子上系著“紅帶子”,這是革命者的一種標記,表明他們要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紅色政權。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代表著中國革命的先進方向。許多有識之士紛紛投身到火熱的井岡山斗爭。
陳毅安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1924年入黨,參加秋收起義后,隨毛澤東上井岡山。上山途中,他寫信給未婚妻李志強:“我天天跑路,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較之從前過優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标愐惆灿?930年8月攻打長沙時不幸犧牲,他一生共寫給李志強54封書信,這些信表達了他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和對妻子堅貞的愛情,是先烈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遺產。
伍若蘭是湖南耒陽人,湘南起義時與朱德結為夫妻,后來隨部隊上了井岡山,任紅四軍軍部的宣傳隊長。她很有才華,能寫會說,還會打仗,素有“雙槍女將”的稱號。1929年1月,她隨紅四軍一起出擊贛南,在尋烏為掩護大部隊突圍而被敵人逮捕。敵人得知她是朱德的妻子后,對她嚴刑拷打,軟硬兼施,要她說出朱德的下落及部隊的去向。她寧死不屈,斬釘截鐵地說:“共產黨人從來不怕死,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榮。若要我低頭,除非日從西邊出,贛江水倒流?!弊詈螅瑪橙藢⑺龤埧釟⒑?,并割下她的頭顱掛在贛州城門上示眾。她犧牲時只有23歲,這是一位為了信仰信念而獻身的現代花木蘭,她的鮮血化身為永不凋謝的井岡蘭。
實事求是闖新路
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井岡山時期,毛澤東立足于中國革命的現實,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事件緊密結合,提出了“以農村為中心”的革命思想,提出和發展了“思想建黨”“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建黨建軍思想,在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成功實踐。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科學態度,正是井岡山精神的鮮明特征。
如何把一個以農民出身占多數的黨建設成一個優秀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的一個重大課題,關系到中國革命的前途。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創造性地提出“從思想上建黨”的重要思想。許多先進分子在黨旗下莊嚴宣誓:“犧牲個人、嚴守秘密、階級斗爭、努力革命、服從黨紀、永不叛黨?!秉h組織迅速發展壯大,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從南昌到井岡山,從長征路上到陜北會師,從敵后抗戰到解放戰爭,從建設年代到改革開放……人民軍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加強革命紀律,并嚴格執行統一的紀律規定,這是區別于一切舊式軍隊的顯著標志。
紅軍在井岡山嚴格執行統一的紀律,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就提出制定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來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紅軍以及后來的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于人民軍隊的建設,對于正確處理軍隊內部關系、團結人民群眾和確立人民軍隊對待俘虜的正確政策,都起了偉大的作用。
1947年10月10日,毛澤東發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于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訓令》,從此凝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鐵一般的“第一軍規”,成為這支軍隊無往不勝的力量源泉。
井岡山時期還首次確立優待俘虜政策,有效地瓦解了敵軍,許多敵軍士兵整排、整連地拖槍投奔紅軍。1928年秋冬,湘軍閻仲儒部營長畢占云和滇軍朱培德部營長張威各帶100多人起義,投向井岡山,就是最生動的例子。所以紅軍戰士會說:“紅軍的標語,每一個口號抵得上敵人一個軍。”
進入1928年以后,隨著井岡山根據地的發展,敵人對井岡山的軍事進攻越來越頻繁,紅軍在頻繁的戰斗中摸索出了游擊戰爭的規律,找到了對付敵人的戰略戰術。1928年2月,毛澤東親自指揮了攻打寧岡新城的戰斗,占領寧岡縣城,粉碎了敵人對根據地的進攻。1928年4月底,朱毛井岡山會師后,朱毛紅軍又多次打退湘贛敵軍對井岡山的軍事進攻,接連取得黃坳戰斗、五斗江戰斗、草市坳戰斗、七溪嶺戰斗的勝利,占領永新縣城,粉碎了敵人對井岡山的第一次“會剿”。
經過這些大小戰斗的實踐,紅軍的游擊戰術進一步豐富,“從一九二八年五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后來,在井岡山的游擊戰爭中,這種戰術又在戰斗中多次運用,經受了戰爭的進一步檢驗,從而成為指導紅軍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
艱苦奮斗攻難關
艱苦奮斗是井岡山精神的基石。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渡過重重難關,以“紅米飯、南瓜湯”創造了中國革命歷史的新篇章。井岡山雖然條件艱苦,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毛澤東、朱德等根據地領導人率先垂范、廉潔自律,與大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在軍民中產生了巨大的正效應。毛澤東的“一根燈芯”“朱德的扁擔”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傳頌至今,也是今天進行廉政教育的生動教材。在井岡山物質生活極其艱苦的時期,紅軍戰士不但沒有怨言,反而作戰更加勇敢,思想更加統一,信念更加堅定,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國民黨在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頻繁軍事進攻的同時,還采取了嚴密而殘酷的經濟封鎖,割斷了根據地與其他地區之間的一切經濟來往,斷絕了根據地的各種經濟來源,妄圖把紅軍餓死、凍死、困死在井岡山。
但敵人的封鎖并沒有讓根據地軍民屈服。為了解決經濟問題,邊區黨組織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
缺少藥品,醫務人員便依靠群眾的力量,自己動手,上山采挖天星子、南天星、金銀花、七葉一枝花等草藥。缺少醫療器械,則利用井岡山盛產的竹木,削制竹鑷子、竹刮刀、竹藥罐、竹水壺、木盆、骨折護木等。為了補充部隊的槍支彈藥,1928年7月在茨坪創辦了軍械處,一方面維修原有的武器,一方面制造一些諸如單響槍、鳥銃之類的簡易新武器。1927年底,紅軍還在寧岡的桃寮辦起了第一所被服廠,自己動手解決部隊的軍被、軍服供應等問題。
食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但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它卻成為最缺乏的物質之一。有時,紅軍在打仗時也能繳獲到一點食鹽,紅軍除將這些珍貴的食鹽留下一部分作為軍需品外,其余都分給了與紅軍患難與共的邊區群眾。一次,新遂邊陲特別區工農兵政府主席李尚發家里也分到了一小罐食鹽,但他卻不舍得吃。怕食鹽揮發,他用油紙把這罐食鹽包好,小心地埋在屋后菜園子里的梨樹下。
在第三次反“會剿”時,李尚發把這罐食鹽帶在身邊,在深山里堅持斗爭。在最艱難的歲月里,家人幾次提議把這罐食鹽拿出來食用,但李尚發就是不同意,他要守著這罐食鹽,等到紅軍回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食鹽成了最常見不過的東西,李尚發把這罐食鹽取出來,交給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這罐食鹽成了井岡山斗爭時期軍民同命運共患難的歷史見證。
依靠群眾求勝利
緊緊團結群眾、依靠群眾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和發展的重要法寶。井岡山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這里創造性地開展群眾工作,把“做群眾工作”作為紅軍的三大任務之一,始終堅持“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原則,把分散的民眾轉化為革命斗爭的重要力量,黨、紅軍和群眾始終保持著魚水相依、血肉相連的密切聯系,筑成了一道軍民共同對敵的“真正的銅墻鐵壁”。
井岡山根據地的迅速創建,與通過土地革命運動得到的群眾支持密不可分。毛澤東來到井岡山后,首先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了解貧苦農民的生活狀況。他發現,由于地方軍閥和豪紳地主階級的血腥統治和橫征暴斂,邊區人民陷入了苦難的深淵??辆桦s稅之多,比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毛澤東還發現,邊區的土地占有情況也極不合理,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地主掌握著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種地的農民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豪紳地主階級依仗手中的權勢對廣大農民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邊區人民的生活十分悲苦。
毛澤東通過調查掌握到的這些情況,為制定正確的土地革命政策提供了現實的依據。邊區政府開展了插牌分田運動,抽肥補瘦,抽多補少,讓農民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土地,農民發自內心地喊出了“土地革命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土地革命使得群眾的革命熱情被大大地激發出來了,他們紛紛參軍參戰,送糧送鞋,支援革命戰爭。
紅軍與群眾能形成親密無間的關系得益于紀律的保障。自古以來,紀律嚴明的軍隊總是能得到群眾的歡迎和支持,而沒有紀律約束的軍隊終將遭到人民的拋棄。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非常注意處理好與當地群眾的關系,對部隊提出嚴格的紀律要求,在群眾中樹立了黨和紅軍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威信。
依靠群眾,得到群眾的全力支持,就能取得武裝割據的勝利。在井岡山斗爭時期,著名的永新困敵就是一次人民戰爭的典范。1928年7月中旬,當時國民黨軍隊有11個團的兵力集結于永新,準備徹底消滅紅軍。這時,紅軍主力已經開往湘南,留守在永新的只有紅四軍三十一團。毛澤東和永新縣委一起,多次召開群眾大會,號召永新全縣群眾緊急行動起來。永新廣大軍民在毛澤東的率領下,用四面游擊的戰術,日夜騷擾、襲擊敵人,把敵人弄得惶惶不可終日,只得成天縮在縣城附近不敢妄動一步。敵人偶爾派出小部隊活動,也常常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就這樣,紅四軍三十一團和永新廣大人民群眾筑成的銅墻鐵壁,把敵人11個團圍困在永新縣城周圍三十華里內達25天之久,創造了紅軍游擊戰爭史上的奇跡。永新困敵充分顯示了人民游擊戰爭的巨大威力。
發生于1928年8月的黃洋界保衛戰,更是人民群眾配合紅軍以少勝多、勇于勝利的典范。當時湘贛兩省敵軍乘紅軍大隊遠在湘南欲歸未歸之際,糾集了4個團兵力,從黃洋界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攻。紅軍以不足1個營的兵力,在地方武裝和廣大群眾的配合下,憑險抵抗,將敵擊潰,保衛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