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連云港贛榆有座抗日山,是我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那么,抗日山是如何誕生的呢?
1941年3月19日,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和山東縱隊二旅聯合發起青口戰役,取得八路軍主力東進濱??谷帐状未蠼荨鹨壑?,教導二旅六團一營一連18位指戰員為掩護大部隊轉移,在青口火叉巷與敵人血戰,大部分壯烈犧牲,史稱“青口十八勇士”。
青口戰役后,八路軍一一五師決定,由教導二旅負責為“青口十八勇士”和抗戰以來全旅犧牲的指戰員擇地安葬并修建紀念塔。教導二旅政委符竹庭帶領工程人員跑遍了蘇北魯南交界處大小山頭300多座,最后選中了贛榆西北部的馬鞍山。
馬鞍山地處濱南抗日根據地中心地帶,地方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府機構健全,群眾基礎好;該山石質堅硬,能出大塊石料,可就地取材;山下村莊里能工巧匠多。
1941年7月7日,抗日烈士紀念塔正式破土動工。建塔工程技術人員吃住在工地,六八六團派出一個排駐在工地,一邊勞動,一邊保衛石匠們的安全;遇有敵情,戰士們先掩護石匠們撤退,待打退敵人后再將石匠們接回繼續干。
那時候,沒有起吊運輸機械,大石塊就用兩部牛車套上五六頭牛再加上人力往山頂推。戰士們在搬土時,為了節省,一律不穿上衣和鞋子;扛石頭時,肩上墊一塊獸皮或麻布,被群眾稱為“馱山虎”。工兵連50個人在10天內運送泥土250萬斤,平均每人運送5萬斤。教導二旅全體將士每人每天從僅有的9兩給養中節約1兩作費用支援建塔。
時任山東縱隊二旅團長的武中奇在為抗日烈士紀念塔書寫碑名時,連一支趁手的毛筆都沒有,只好讓戰士找來幾十根苘麻,然后扎捆起來,用刺刀去掉內芯和外皮,連擼帶削,特制了一支“斗筆”。武中奇滿懷對先烈們的無限崇敬和抗戰必勝的信心,揮毫潑墨,筆走龍蛇,七個斗方大字“抗日烈士紀念塔”一氣呵成,字體于沉厚宕逸中洋溢著英風烈氣。
1942年7月7日,抗日烈士紀念塔建成。8月2日,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軍區在馬鞍山召開了5000人參加的大會,隆重舉行抗日烈士紀念塔落成典禮。后來,隨著小沙東海戰犧牲的烈士冢和符竹庭烈士墓的修建,到1944年7月,馬鞍山上的烈士陵園初具規模,馬鞍山改名為抗日山。
如今的抗日山,有1638座烈士墓,安葬著1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銘刻著3576位抗日烈士的英名。抗日山已成為對各界群眾特別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大課堂,成為蘇北魯南乃至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勝地。
抗日山是一座英雄的山,是一座中華民族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