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正值盛夏,揚州廣陵古城旌忠巷里參觀者絡繹不絕。小巷的33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青磚紅窗小洋房,為原平民中學舊址,江上青烈士曾在這里擔任國文教員。“如今,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就設在這里,供慕名而來的人們瞻仰、憑吊,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管理員秦雯說。
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分上下兩層,主樓坐北朝南,樓上樓下均設有走廊,室內鋪有木地板,舊址的南山墻磚上還嵌有“民國二十六年改建,平民中學建”的字樣。
江上青1911年4月10日出生在揚州江都一個中醫世家,16歲便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到1930年,江上青兩次因為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捕。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后的8月,江上青和陳素等人發起組織的“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成立。在江上青的積極倡議下,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江文團)成立了,江文團從揚州出發,輾轉4省17縣,行程1000多公里,他們沿途采取演講、唱歌、演戲劇、繪畫、辦壁報等形式,控訴日軍罪行,宣傳抗日救亡。
江上青是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奠基人之一。1938年10月,中共安徽省工委決定成立秘密的中共皖東北特別支部,任命江上青為支部書記,并派他前往皖東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辟皖東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江上青到達皖東北后,積極推動和協助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專員兼保安司令盛子瑾堅持抗擊日寇,開辟了皖東北地區抗日救亡的新局面。1939年春,中共皖東北特委正式組建,同年5月,蘇皖區黨委成立,皖東北地區黨的領導得到了統一。在江上青的籌劃推動下,皖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得到迅速發展,黨領導的宿東和靈璧的地方武裝取得了“六抗”第三支隊和特務支隊的番號,八路軍、新四軍也與國民黨達成了合作抗戰的協議,皖東北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局面由此打開。
“十年壯志山河劫,一片丹心日月明。”這是江上青的遺孀王者蘭為愛人寫下的悼詩,如今他倆的合影懸掛在史料館中,見證他們至死不渝的愛戀。“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在泗縣小灣村遭遇反動武裝伏擊,身中數彈,以身殉國,年僅28歲。”秦雯說,2009年9月,江上青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2011年是江上青誕辰100周年,當年4月4日清明節,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在家鄉揚州建成并對外開放。這處江上青戰斗過的地方,以革命先輩的一腔赤誠和一片丹心,感召后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砥礪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