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濰縣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華東戰場上的第一個城市攻堅戰。戰役從1948年4月2日發起到5月8日結束,我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及各解放區部隊共54個團,遵照毛澤東、中央軍委指示,在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統一指揮下,經過36天鏖戰,殲滅國民黨守軍4.6萬余人,俘虜國民黨城防總指揮、整編第96軍中將軍長兼45師師長陳金城,擊斃國民黨少將保安司令張天佐,取得了重大勝利。
“這是我們對你們的高貴信仰”
1947年9月至12月初,歷經3個月艱苦作戰,膠東保衛戰勝利結束,我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戰場全面轉入反攻,并根據中央軍委和華東局指示,準備殲滅昌濰守敵。為打好這場城市攻堅戰,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從1月份開始,山東兵團黨委組織進行了大規模的新式整軍和充分的戰前動員,訴苦、三查三整、軍事練兵,整個部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一份特殊的信函發揮了重要的戰前動員作用。1947年8月,地主還鄉團趁我軍轉移,突然包圍了濰北縣紙房區的李家營等村莊,大肆抓捕共產黨員、基層干部和土改積極分子,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一手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李家營慘案”。時任中共濰北縣委書記的許劍波飽蘸著濰北人民的血淚,給9縱寫了一封信:“親愛的同志們……我們不讓你們走,要你們給我們報仇,要求你們像在孟良崮一樣消滅敵人,在濰縣留下英雄的勝利,立下大功。這是我們對你們的高貴信仰,也是人民對自己軍隊的命令。”這封信,給即將上陣拼殺的將士們增添了無窮的勇氣和力量,凝聚起了強大的戰斗士氣,成為一份對部隊最現實、最有力的戰斗動員令。
先攻西城,先吃這盤“好菜”
濰縣位于膠濟路中段,公路四通八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濰縣西城城墻高13米、底厚9米,城頭能并排兩輛汽車,有“濰縣石城,可抵十萬雄兵”的說法。
經日、偽、蔣軍十多年修筑、改建,濰縣城防工事異常堅固復雜,為華東戰場所罕見。國民黨軍構筑了半永備性防御體系,以西城為核心,由外及里設立外圍、城關、城墻三道防線。整個防御體系呈輻射狀,延伸到4里以外,有點有面,既可獨立固守又可相互策應。守軍指揮官陳金城自詡“濰縣城防工事深溝高壘,金城湯池”,曾對部下揚言:打一年半載不成問題。濰縣城及周圍國民黨守軍共有4.7萬余人,主力2.5萬人防守濰縣。
攻打如此嚴密設防的城市,華東野戰軍是第一次。黨中央、華東局專門指示要做好充分準備,周密布置。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在戰前作戰會議上指出:“我們是第一次打這樣堅固設防的城市,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戰必勝,攻必克,拔掉濰縣這個硬釘子!”
首先確定攻城作戰方案。濰縣西城城墻比東城城墻高大、堅厚,防御更嚴密,敵指揮中心和主力都在西城。應該先打西城還是東城?還是東城、西城一鍋端?9縱司令員聶鳳智力主先打西城,他認為,如果先打東城是容易一些,但是拿下東城后,仍然要再冒著西城的密集炮火攻擊,難度較大。相反,如果不怕碰硬,以硬對硬,先打西城,敲掉敵人的首腦機關,再依托西城,直取東城,順理成章,穩操勝券。他提出:“摧其堅、奪其魁、先破西城!”許世友采納了他的意見,還詼諧地說,我們老家有個規矩,“好菜請上客”,先攻西城,先吃這盤“好菜”!
攻城作戰分兩步走。針對國民黨軍防御態勢,兵團司令部確立“穩打穩扎、逐次殲敵”的戰法,先肅清外圍,奪取城關,再強攻西城。政委譚震林對“穩打穩扎”作進一步闡釋:所謂穩打,關鍵要隱蔽接近敵人;所謂穩扎,即占領一點立即構筑工事鞏固起來,不讓敵人重占。許世友要求“人馬均活動于地下”,以此對抗敵人“固守待援”的守備方針。
9縱在外圍開展土工作業,挖戰壕,筑掩體,隱蔽接敵,楔入縱深,并創新實現“坑道+地道”相結合的辦法,縱橫交錯的坑道像蜘蛛網一樣把整個縣城和各個據點都包圍了。
4月8日傍晚,外圍戰正式拉開帷幕,戰斗從城南遠郊、城北和城南展開,掃清外圍各個據點。
4月23日,主攻部隊9縱下達攻城命令。9縱25師、27師擔任直接攻城任務,攻擊北城墻,在1000米長的北城墻外,我軍自西向東一字擺開4個團:75團、73團、79團、80團。4月23日傍晚,總攻開始,365門大小火炮持續炮擊近2個小時后,敵人火力被完全壓制,國民黨城墻表面防御工事被基本摧毀。而后,爆破壕溝,步兵突擊,肅清城下之敵,控制城墻外土圍墻敵軍陣地,為后續部隊爆城和登城掃清了障礙。24日凌晨1點,79團2營4連和3營8連架起自創工具“滑輪炸藥桿”,在城墻上炸開了兩個七八米寬的突破口,迅速登城作戰。兩支突擊部隊沖向突破口,突上城墻,奮力將寫有“把勝利紅旗插上濰縣城頭”十一個大字的紅旗牢牢插在濰縣城頭上。
陳金城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把口子堵住。我登城部隊向東、西兩邊突擊,敵人猛烈反擊,雙方開展艱苦拉鋸,戰斗異常慘烈。79團參謀長丁亞在城頭上建立團臨時指揮所指揮戰斗。由于后續部隊進攻受阻,無法登城,突擊部隊接連打退敵人十多次反沖鋒,最后子彈打光,戰士們與敵人展開肉搏,高喊“人在突破口在”“寧愿死在城內,決不死在城外”,堅守陣地長達15個小時,牢牢守住了突破口陣地。24日凌晨4點,為建立正面陣地,79團5連及特務連1個排共160多人,奉命下城作戰,在戰斗十分緊急的情況下,指戰員從十幾米高的內城墻上英勇跳下,血戰荷花灣,為大部隊入城作戰開辟了前沿陣地。24日中午,73團強行攻城,突進城內。24日晚10點左右,西城勝利解放,27日中午,順利解放東城。
創新一系列接管城市經驗做法
為做好接管城市工作,中共華東中央局專門設立濰坊特別市,這是解放戰爭時期設立的5個特別市之一。早在進城前,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就提出,要“光榮地進去,干干凈凈地出來,做到軍政全勝!”要求各參戰部隊模范遵守黨的城市政策紀律。我黨我軍用實際行動以身作則,教育感化群眾,穩定人心,并創新一系列接管城市經驗做法。
實行干部個人物品登記。在進城前,濰坊特別市委要求對所有接管干部的私人物品逐一進行登記,大到一個箱子小到一支鋼筆,新到幾成、什么牌子都要做詳細記錄,防止接管工作中貪污侵占和以次換好。
成立濰坊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從攻克濰縣的當天起,濰坊特別市警備司令部發布戒嚴令,迅速、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秩序。這一首創經驗,后來在全國各個戰場得到廣泛推廣。
沒收官僚資產,建立經濟秩序。沒收國民黨在濰縣的6個官僚資本銀行。曾山說,“這是華東財政上唯一的一次從繳獲中得到大批財政收入又未發生亂沒收現象”的成功接收。
創新簽訂勞資協定。采取有力措施推動促進工商業恢復與發展,要求學徒和老板簽訂勞資協定,實現了勞資兩利,保護了工人、學徒利益。
成功接管濰坊的經驗做法得到了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并在華東乃至全國解放區廣為推行。后來中央對新解放區城市接管的基本政策《約法八章》,主要吸收了接管濰坊的經驗。
濰縣戰役,摧毀了日、偽、蔣多年苦心經營的“魯中堡壘”,使膠東、渤海、魯中三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控制了橫貫山東全境的鐵路交通大動脈——膠濟路,孤立了青島和濟南之敵,有力推動了山東和全國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