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奎光書院位于江西省銅鼓縣定江上游永寧鎮城南路15號。同治《義寧州志》記載,奎光書院系“客籍”居民捐資創立,建于清道光年間,地址在城南棉花崙,置田租千數百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廢科舉辦學堂,改革后的奎光書院順應時代變遷,調整課業內容,傳播進步思想文化,為秋收起義培養了大量革命人才,成為秋收起義過程中的軍事指揮所,并保留了大量紅色標語等革命遺跡,成為當代紅色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起義期間,毛澤東在奎光書院等銅鼓縣革命據點對中國革命道路作出的“從農村包圍城市”的探索和引兵井岡山的決定,翻開了中國革命新的一頁,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為秋收起義打下革命基礎
近代以來,奎光書院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同治元年本《奎光書院志》統計,該書院共培養出了10名進士,59名舉人。良好的教學傳統和學習氛圍讓奎光書院成為近代江西重要的教育場所之一。但隨著晚清社會急劇變革,救亡圖存代替科舉取士成為奎光書院學子新的追求。在奎光書院接受新式教育的陳葆元、陳逸群等畢業生,都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秋收起義乃至中國革命的重要人才力量。
其中,陳葆元出生于1902年。1920年夏,18歲的陳葆元在奎光書院接受了新式教育后逐漸轉向革命。畢業之后,他考入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在這里,他與方志敏等成為校友,并通過他們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向導》等革命文獻,立志成為一名中共黨員。1925年7月,陳葆元根據中共直屬南昌支部的指示,回到銅鼓縣組建黨支部,籌備贛西根據地建設。
回到銅鼓的陳葆元成為母??鈺旱囊幻處?。同時,利用奎光書院在銅鼓縣的文化影響力,陳葆元以奎光書院為據點,秘密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積極發展黨員。其中,發展和爭取的對象就包括他在奎光書院的同學李秀、陳逸群、賴懷愷、李建康、賴益躬等人。經過多番努力,1925年贛西根據地第一個黨支部在奎光書院成立,陳葆元任支部書記。
在銅鼓黨支部的鼓動下,當地工農群眾的反抗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在此背景下,長期在銅鼓發展工人運動的支部黨員陳逸群,領導成立了贛西北第一個工會、農會。1927年4月,陳逸群當選銅鼓縣總工會常務委員,6月任中共銅鼓縣委書記。在他的努力下,秋收起義前銅鼓縣成立了大量各級工會、農會、婦女會等組織,為秋收起義在銅鼓的爆發奠定了群眾基礎。
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二十軍獨立團進駐銅鼓,并在奎光書院駐扎。陳逸群立即與之取得聯系,并引導這支革命武裝打開銅鼓縣監獄,救出被捕的劉志先、陳奉南、李名開等100余名革命同志,接著又將銅鼓首惡分子的住宅付之一炬,并同革命軍一道深入鄉村圍剿反動武裝,沉重地打擊了銅鼓的反動勢力,為毛澤東親臨銅鼓領導秋收起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秋收起義的指揮所
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34歲的毛澤東根據八七會議的精神、中共湖南省委的決定和安源軍事會議的部署,以中共中央特派員和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份前往銅鼓親自指揮秋收起義。
1927年9月,毛澤東歷經艱險抵達銅鼓后得知駐扎在修水和銅鼓的革命軍部隊已經改編為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毛澤東就以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為基礎,下設的第一、第三團建制不變,將部隊改名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第三團。其中工農革命軍第三團第一營營部就設于奎光書院,奎光書院也因此成為秋收起義設在銅鼓的重要指揮所。改編完部隊之后,毛澤東還多次來到奎光書院等地看望、慰問部隊官兵,檢查起義準備和訓練情況,并在奎光書院與全體干部共進晚餐,商討秋收起義需要注意的問題。
駐扎在奎光書院等地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在毛澤東的親自指揮下,正式打出工農革命軍的軍旗,以工農革命軍的名義發動秋收起義,向湖南瀏陽進發。在革命風暴中,毛澤東心潮澎湃,寫下了著名的《西江月·秋收起義》。其中有兩句“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表明此次起義已有了屬于中國共產黨自己的部隊名稱和旗幟,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秋收起義部隊從奎光書院等地出發攻打瀏陽,起義失利后又回到銅鼓。毛澤東在銅鼓思考了三天三夜,他和紅軍將士們認真總結起義攻打城市的教訓。就在銅鼓,包括在奎光書院,毛澤東開始了對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艱難探索。從銅鼓到井岡山,中國革命的重心從攻打城市轉變為爭取農村。
紅色標語傳承秋收起義紅色基因
秋收起義前后,為傳播革命主張,發動群眾參加起義,銅鼓縣中共黨組織、紅軍隊伍以及各種革命團體在奎光書院刷寫了大量對聯、口號、短語等標語。這些紅色標語保存至今,成為傳承秋收起義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其中,工農革命軍駐扎奎光書院前,銅鼓縣黨組織等就在整個奎光書院內壁、外墻上寫下“紅軍萬歲”“打倒土豪劣紳”等大量紅色標語,發動群眾參加秋收起義。1927年工農革命軍第三團駐扎在奎光書院時,為做好戰爭動員,部隊在奎光書院內門、墻上又刷寫了“南昌暴動”等革命標語。
秋收起義后,關注到毛澤東率領革命部隊向井岡山進軍的彭德懷果斷提出要以井岡山為旗幟和榜樣,向井岡山進發。1928年,他率領紅五軍從湖南多次轉戰銅鼓,其間紅五軍政治部就駐扎在奎光書院。該院院墻上刷寫的“共產黨十大政綱”和“土地政綱”等文告標語,就是當時紅五軍向當地群眾傳播革命主張的歷史見證。
2016年,銅鼓縣被列為江西省紅色標語保護利用試點單位。全縣遺留下來的紅色標語共有122條,其中大部分來自奎光書院??鈺阂呀洺蔀橼M西北地區保存最多、保護較完好的一處重要革命標語舊址。這些紅色標語不僅在革命戰爭年代起到了凝聚革命力量的作用,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它所傳遞出的精神力量在當代仍具有教育意義。
當古代書院與現代革命相遇,奎光書院用自己的方式,為中國革命提供人才、場所等助力,并在新的時空下繼續傳承著紅色基因,展現出古代書院在當代的文化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