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進駐重慶。在西南局黨委辦公會上,鄧小平作出了“興建成渝鐵路,造船修建碼頭”的決策。
當時的重慶有25萬產業工人,其中五分之一處于失業狀態。四川雖已解放,但國民黨特務組織的上百萬土匪到處襲擾,還有不少散兵游勇流竄,人心惶惶,危及筑路。
“要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不但可以恢復經濟,而且可以爭取人心,穩定人心。”1949年12月31日,在西南局常委辦公會議上,鄧小平這樣回應質疑。隨后,鄧小平在向中共中央報告重慶解放1個月后西南地區情況和建設新西南的工作計劃時,特別指出建設新西南的第一步是修建成渝鐵路,經濟要發展,鐵路應先行,要“著重于修建成渝鐵路”。
新中國成立第二年,成渝鐵路開工建設。
鋼軌來自廢墟中重生的101廠;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的石料;前期物資沿江運抵后民工挑送……西南局動員10萬軍民逢山開隧、遇水架橋,用兩年時間,建成了全長505公里的成渝鐵路,完成了四川人民近半個世紀的期盼。
成渝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完全用國產材料建成的鐵路。這對于剛剛解放不久、經濟十分困難、物資極度匱乏,又面臨西方封鎖禁運的新中國來說,堪稱一大奇跡。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初期西南局進駐重慶期間,著眼于重慶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一批標志性市政設施項目相繼開工落成。
修建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鄧小平提出來的。他說,重慶是西南地區的首府,又是工業城市,有著宏大的工人階級隊伍,應該有一座具有一定規模和文化設施齊備、環境優美的文化宮,來滿足勞動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重慶市委、市政府隨即制定了修建方案和實施計劃。
除了文化宮之外,1951年重慶大田灣廣場和西南軍政委員會大禮堂相繼開工。西南軍政委員會大禮堂(建成時改稱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就是現在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以其恢宏氣勢、獨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享譽中外建筑史冊,入選“亞洲二十世紀十大經典建筑”名錄。
新中國成立初期重慶一系列重大建設項目的實施,極大提振了山城人民“建設人民的生產的新重慶”的信心,拉開了新中國恢復經濟建設序幕。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不僅有能力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更能駕馭、領導經濟建設,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繁榮富強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