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母親大人敬稟者,兒自接到家中信,我心中非常高興。聽大人說身體很強健,全家都平安,家中生活也很好。現在二老還與我要像片,我有時間必定照一像片回去……今后有事情可以時常通信。我兩個哥哥要加強生產多勞動……我大軍就要到新疆去,現在居住酒泉城北練兵……”
這是一封兒子寫給母親的家書。寫成后,沒有來得及發出,兒子就進軍新疆剿匪,1950年在伊吾保衛戰中犧牲。
這封家書寫在粗糙的牛皮紙小本上,被油紙嚴密包裹,貼身放在主人胸前的口袋里。直到1978年,人們在遷葬烈士遺骨時才發現。
烈士名為朱孝庭,江蘇省靖江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犧牲時,年僅23歲。
家書的紙張已泛黃發脆。在伊吾四十天保衛戰紀念館里,它與當年戰士們用過的水壺、大衣、手榴彈等物品一起見證著這場可歌可泣的戰斗。
雖然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但伊吾保衛戰中的英雄事跡,仍然在各族群眾中廣為傳頌;英雄們那種頑強拼搏、舍生忘死的精神,仍然激勵著各族人民奮勇前進。
1949年初,全國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將軍奉命率第二、六兩軍挺進新疆。大軍從甘肅酒泉向新疆進發,歷時兩個月,行程六千余里,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天山、阿爾泰山和帕米爾高原,開創了新疆歷史的新紀元。
在伊吾四十天保衛戰紀念館,一幅幅圖片、一段段畫面、一件件實物,記錄著我六軍十六師四十六團一營二連進駐伊吾后的戰斗歷史。
新疆和平解放后,不甘心失敗的美蔣特務烏斯滿、堯樂博斯糾集大批散兵流寇,在哈密地區發動武裝叛亂,燒殺搶掠。群眾流離失所,紛紛逃難。
1950年3月18日,一營副營長胡青山率二連將士進駐哈密地區伊吾縣。眼看新生的人民政權日益壯大,叛匪加快了叛亂活動,他們秘密切斷電話線,破壞交通,裹脅縣城的居民。3月29日,叛匪700余眾悍然向伊吾縣城發起進攻。
二連百余將士以北山主峰(現更名為勝利峰)為依托,堅守孤城四十天,予敵重大殺傷。在戰斗中,英勇的二連指戰員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叫苦。沒有藥品,就燒些棉布灰敷在傷口,用冰雪加鹽煮沸代替酒精消毒;沒有繃帶,就撕下衣服包扎傷口;有的傷員身負重傷,忍著疼痛用刺刀挑開傷口,取出彈頭彈片。
1950年5月7日,援軍到,我軍里應外合,徹底殲滅叛匪,取得保衛戰的全面勝利。
5月9日,胡青山被六軍授予“特級戰斗英雄”稱號。5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發來嘉勉電,高度贊揚胡青山和二連全體指戰員:“你們這種堅強、勇敢、能夠克服困難、善于戰斗的精神,是不愧為人民解放軍的稱號。”二連被第一野戰軍授予“鋼鐵英雄連”光榮稱號。
二連42位指戰員在伊吾保衛戰中犧牲。勝利峰下、紀念館旁,蒼松翠柏環繞著烈士墓地,每座墓前均立有大理石墓碑,正刻烈士姓名,背刻烈士生平。年年清明,緬懷烈士的干部群眾、中小學生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