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群眾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此次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我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武裝起義。
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
1927年8月18日,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成立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
9月初,毛澤東在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秋收起義具體部署。盧德銘任起義軍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起義的目標是奪取長沙。
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出發,向長沙進擊,先后占領醴陵、瀏陽縣城和平江、瀏陽的部分地區等。由于當時革命形勢已處于低潮,敵強我弱,加上群眾缺乏作戰經驗,起義軍某些指揮員指揮失當,新收編的第四團在戰斗中又臨陣叛變,致使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
9月14日,毛澤東在瀏陽東鄉上坪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計劃,命令第一、三團與第二團余部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
19日晚,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在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前委會議,他分析了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形勢,主張改變原來攻打長沙的計劃,把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轉向敵人統治比較薄弱的農村中去,與會大多數人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會議決定起義軍撤離湘東地區,進入江西,沿井岡山地區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
首次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該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總戰略。
9月23日,起義部隊在向南進軍途中,處境十分困難,在江西省萍鄉縣又遭到敵人的伏擊,總指揮盧德銘犧牲。
1927年9月29日,部隊在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時進行了改編,即“三灣改編”: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將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工農革命軍所到之處,首先與地方黨委建立聯系,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幫助建立工農政權。從秋收起義到建立井岡山根據地,逐步形成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赤衛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從秋收起義建立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作為最高領導機構,到“三灣改編”,以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士兵委員會制度”,“軍隊民主制度”等逐步發展,不斷完善,成為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重要制度。
10月,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秋收起義的歷史意義
秋收起義不僅是軍隊的行動,而且有數量眾多的工農武裝參加。同時也創建了我黨第一支工農軍隊,設計制作并率先舉起了我黨的第一面旗幟,標志著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
這次起義雖然開始時是以攻占大城市為目標,但在起義受挫后,及時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也是中國共產黨勇于改正錯誤的重大舉措。
起義部隊在農村從小到大地開展游擊戰爭,為后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