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南水北調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決策興建的緩解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其規劃建設史是新中國建設史的集中體現。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隨后,黨中央統一指揮部署,幾代人篳路藍縷,接續奮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開展工程規劃論證及建設工作。1958年8月29日,黨中央在《關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全國范圍的較長遠的水利規劃,首先是以南水北調為主要目的”,這是“南水北調”第一次見于中央正式文件。1995年6月,國務院召開會議指出,南水北調是一項跨世紀的重大工程,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利益,一定要慎重研究,充分論證,科學決策。2000年9月,國務院召開南水北調工作座談會,專題研究部署南水北調工作。2002年8月,國務院召開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至2002年底工程開工,經歷50年科學論證和50多個方案比選,開展了一系列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區的聯合研究,110多名院士獻計獻策,成千上萬名水利科技人員接續奮斗。工程的開工建設,是反復論證、慎重決策的結果。經過12年艱苦奮戰,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面建成通水。
南水北調這一大國重器,離不開科技工作者和建設者攻堅克難、匠心鑄造。東線一期工程和中線一期工程全長共2899公里,配套線路5500多公里,各類單位工程2700多個,土石方量16億方,是三峽工程的12倍,混凝土量4200萬方,是三峽工程的2.5倍,與數百條河流、50多條鐵路和1800多條公路交叉,沿線大大小小建筑物超3000座,可以說南水北調是工程建筑的“博物館”和“展覽館”。無論是世界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世界規模最大的泵站群和世界規模最大的U型輸水渡槽工程,還是國內穿越大江大河直徑最大的輸水隧洞、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壩加高工程,抑或攻克世界公認為“工程癌癥”——膨脹土處理、世界首次大管徑輸水隧洞近距離穿越地鐵下部,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同時,取得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等63項成果,填補了多項國際國內空白,申請國內專利110項。一渠清水,承載著一部厚重歷史,凝結了上萬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數十萬建設者的匠心,還有四十多萬移民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
六年多的通水實踐證明,南水北調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生動實踐。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擘畫、重視,目標明確、接力奮斗,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優勢,實施中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形成共識,有效解決投資保障、征地移民、治污環保、技術攻關等重大問題,妥善處理各方利益關切,各地區、各部門同心協力,高效聯動,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是社會主義制度調動各方面資源、統一各方面行動、高效有力辦大事的突出標志和集中展示。南水北調工程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智慧、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通水以來,工程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十分顯著,且呈不斷擴大的態勢。工程累計調水量超418億立方米,已由原規劃的受水區城市補充水源,轉變為多個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成為這些城市供水的生命線。同時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支撐。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以來發揮的效益,充分證明黨中央、國務院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新發展階段,水利部門正按黨中央統一部署,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致力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謀劃后續工程建設,全力將南水北調工程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工程。
(作者:李志竑,系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副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