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時間撥回2023年6月,當馬師傅第一次走進位于華翰物流南門附近的“生態小憩驛站”時,驚喜不已:“真沒想到!空調涼颼颼的,有熱水喝,有干凈椅子坐,還能買點東西。關鍵能安心熄火,下車透透氣,這感覺,像有了個路上的‘家’!”這個由回收集裝箱改造而成的小屋,內部明亮整潔,公共座椅、空調、飲水機、小賣部一應俱全,墻上還掛著醒目的環保宣傳畫,提醒著大家怠速的危害。正是這一排特別的“集裝箱小屋”改變了這一切,它們不僅溫暖了無數“馬師傅們”的心,更悄然為藍天白云貢獻著力量。這就是——空港新城生態小憩驛站。

它的誕生,不僅溫暖了貨運司機的休憩時光,更成為國家“雙碳”目標下破解物流行業高排放痛點的創新性低碳解決方案,它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證明生態文明建設,正融入車輪滾動的每一個縫隙。
提起過往的休息方式,馬師傅直搖頭,以前夏天像蒸籠,冬天凍得哆嗦,為了乘涼或者取暖開了空調,車子就得一直轟隆隆地響,費油不說,那氣味也熏人,怎么都不踏實。他的煩惱,也是空港新城物流園區每天500多輛次往來貨車司機的共同煩惱。

等貨、調度間隙,路邊怠速的車輛排成長龍,形成無奈的“怠速壓車”現象,既消耗能源,更排放著數倍于正常行駛的污染物。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空港生態小憩站”的工作人員,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減污降碳”新實踐。


直擊“減污降碳”要害
通過精準引導司機“熄火休憩”,從源頭切斷高排放的怠速工況,將減碳場景從“道路移動”延伸至“停車等待”環節,成為交通領域精細化降碳的生動注腳。
系統減碳的“綠色賬本”
驛站不僅是休息站,更是一個小型減碳樞紐,科學測算顯示,貨車怠速時污染物排放量是正常行駛的5-6倍。一個驛站每年就能有效減排一氧化碳約47噸、氮氧化物約101噸、顆粒物約1噸!空港新城已建成的3個驛站,正持續為區域空氣質量改善注入“綠色動能”。
構建“人本低碳”協同體系
驛站建設由生態環境部門牽頭,聯合國企、園區、司機群體共建共管,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低碳治理生態圈。突破了傳統環保工程思維,開創“民生需求+低碳治理”融合新模式。
通過多次深入調研,最終鎖定巴夫洛西門、華翰物流南門等重型貨車聚集、怠速重災區,將驛站建在司機“最需要”的地方。
提供低碳轉型的“空港樣本”
驛站模式的可復制性在于低成本高效益,單站建設成本僅數萬元,年運維不足7萬元,減排性價比極高。適用于港口、物流園、高速服務區等貨車聚集區,可同步實現“減污降碳、惠企利民、資源循環”,契合高質量發展內核。“生態小憩站”的實踐,為全國物流樞紐城市提供了一條可落地、可持續的交通減排路徑。

“生態小憩驛站”的成功試點,只是一個起點??崭坌鲁巧鷳B環境部門負責人表示:“司機的滿意是我們最大的動力。我們將持續傾聽司機心聲,優化驛站服務,比如探索增加充電樁、簡易淋浴等設施。更重要的是,我們計劃在轄區更多物流車輛聚集區域復制推廣這一模式,讓這份‘路上的溫暖’惠及更多‘馬師傅’,讓‘空港藍’的底色更加純凈。我們將繼續探索可持續的運營之路,讓這抹‘生態綠’點亮更多繁忙的物流干線!”
一個個由回收集裝箱變身而來的“生態小憩驛站”是城市治理精細化的縮影,更是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實踐。它不僅是一個休息場所,更是連接民生關懷與藍天保衛的“綠色紐帶”,在這里,司機的疲憊得以撫慰,引擎的轟鳴得以暫停,清新的空氣正在無聲地訴說著“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