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中國政府網7月7日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中,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空港新城功能區的大型機場運行協調新機制案例獲全國推廣。案例評估意見指出,西安咸陽機場協同運行模式是陜西自貿試驗區在提升航空運輸服務能力、打造國家航空運輸樞紐方面的重要舉措。

優化整合,協同運行
據了解,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有60多家航空公司駐場運行,日均起降900多架次,空域、時刻、機位等資源緊張情形日益加劇、運行信息交互不暢等瓶頸不斷凸顯。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利用自貿改革優勢,打破各單位之間的界限,打造機場運管中心,全面整合了空管、機場、地勤等8個運行主體、20多個生產信息系統的實時數據,建立了6大協同機制,通過優化資源利用和提高時間節點可預測性,保證了各單位間信息暢通,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和機場整體運行效率。
自運管中心成立以來,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服務功能不斷完善,航班放行正常率和始發正常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地面滑行時間、關艙等待時間和航班延誤時間明顯縮短,航班準點率連續三年位列全國第一,出港航班平均滑出時間縮短2.58分鐘,累計減少碳排放9萬噸,節約燃油成本5000萬一年,促進了綠色機場的發展。

自貿機遇 多式聯動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提出“空港自貿功能區要打造國家航空運輸樞紐”。大型機場運行協調新機制的提出直接呼應了這個指導要求。近年來,空港新城通過建立航空高端帶動、空鐵公軌相互銜接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系,開通75條國際客運航線、32條全貨運航線、3條第五航權航線,貨運吞吐量突破38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對外開放、對內集散、全國視野、世界雄心的空中絲路樞紐。
自貿區獲批以來,積極統籌多個國家試點,累計形成自貿試驗區創新案例22項,除大型機場運行協同新模式項被全國復制推廣外、還有4項被全省復制推廣,新登記企業數和個體工商戶較獲批之前分別增長362%和1437%,外資引進額增長1.5倍,臨空主業不斷聚集壯大,創造保稅航油、飛機維修、保稅備貨等多項全省首單。
在營商環境方面,空港自貿功能區對標國際先試先行,西安機場海關全面推行“智慧通關”模式,使企業“少跑路”,航空口岸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為28小時,出口整體通關時間為1.06小時,時間優于全國平均水平。自貿區首創政務管家服務模式,提供全生命周期幫辦代辦,解決政務服務最后100米的問題。打造臨空法律服務中心、臨空金融服務中心、絲路青年創新創業中心,建立“一帶一路”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國際化服務。
臨空經濟 未來可期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要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
從空間來看,空港自貿功能區是陜西自貿區的核心承載區域;從產業發展來看,全球經濟正由“大進大出”的海洋時代,邁向“快進快出”的臨空時代;從改革創新來看,自貿區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也將成為苗圃;從對外開放來看,空港自貿功能區是面向“一帶一路”、輻射全球的重要窗口。
下一步,空港自貿功能區將繼續聚焦服務國家戰略,推進樞紐建設現代化;聚焦壯大臨空主業,推進貿易通關便利化;聚焦企業發展需求,推進創新突破集成化;聚焦全面開放創新,推進營商環境國際化,不斷踐行“三個經濟”的戰略要求,助力陜西跑出開放發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