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與變革為伴,與時代同行。70年來,祖國滄桑巨變,舉世矚目。在這偉大的歷史進程中,西咸新區空港新城依托全國第七大樞紐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立足“一帶一路”,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形成臨空經濟全產業鏈,并持續調整產業結構、帶動產業升級,推進產業生態向高端不斷邁進。
“一核雙心兩環五區”空間布局規劃產業

重點發力航空樞紐保障業、臨空先進制造業、臨空高端服務業等產業。

“一核”:即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主要圍繞機場運營和發展,不斷強化空港客貨運樞紐與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升機場運營保障能力與服務水平,奠定“一帶一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雙心”:即機場東西兩個門戶。東門戶圍繞T5航站樓,打造站前綜合商務區,形成以人流集散、商貿服務、總部辦公、購物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國際化元素聚集區;西門戶大力發展航空總部經濟,臨空金融、臨空商務等高端總部經濟業態,打造臨空型總部經濟發展高地。

“兩環”:即機場服務環和城市發展環。機場服務環是服務機場客貨集散的快捷通道和經濟紐帶,城市發展環是串聯示范區各功能板塊,形成促進沿線板塊協同互動、融合發展的城市發展圈。

“五區”:由臨空科技及JMRH片區、航空物流發展片區、生態文旅片區、商貿及創新發展片區、文化會展和都市生活片區組成的功能聚集區。
臨空產業數據凸顯發展成效

從空港新城起飛,2小時航程可覆蓋全國75%的領土、85%的經濟總量,3小時航程可覆蓋我國所有省會和重要旅游城市。

獲批進口冰鮮水產品指定口岸、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口岸、進口肉類指定監管場地、進境水果指定口岸、進口藥品指定口岸,進口貨物通關時間縮短了90%,出口貨物通關時間縮短了60%。

打造“臨空+自貿+保稅+跨境+口岸+航權”6大功能性平臺,加快發展“三個經濟”。

打造西北最大的航空總部基地,吸引東航、南航、深航、川航等13家航空公司區域基地集中落戶。

累計開通全貨運航線23條,其中9條國際航線,開通陜西首條第五航權貨運航線,形成“東進西出、南下北上、通達世界”的貨運航線網絡。

2018年區內貨運總量超380萬噸,其中航空貨運量達31.26萬噸,增速位居全國十大樞紐機場第一。

2019年9月29日,機場至西安北城際軌道開通初期運營,33分鐘即可抵達西安主城區,空港新城區內設置站點4個。

陜西西咸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營以來,累計實現進出口交易額37億元,為同期獲批的15個保稅物流中心首位。

空港新城區內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成為西北首個、全國第八個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航空口岸。

聚集海航天羽飛行訓練中心項目、東航7個“十三五”重點項目落戶入區,科榮達APU大修、航空液壓電機部附件維修等項目相繼開工,累計招引航空偏好性強的企業77家。

海航天羽飛行訓練中心項目、東航7個“十三五”重點項目確定落戶,科榮達APU大修、航空液壓電機部附件維修等項目相繼開工,2018年,空港新城臨空經濟產值突破100億元人民幣。

聚集了普洛斯、豐樹、日立、“三通一達”等144家國內外現代物流企業,其中陜西本土航空物流企業華瀚物流國際貨運量兩年平均增長均達30%以上。

2018年,空港新城國際快件量達395萬單,居全國第八位。

梅里眾誠生物醫藥、東航-賽峰飛機起落架深度維修基地等世界500強項目開工、即將投產。

2018年,航空郵件達800萬件,增長40%,位列全國第五。

空港自貿功能區成為全國第三個加入世界自由區組織的自貿區,兩年來新增注冊企業1314戶,形成文勘前置、飛機進境維修等16個創新案例。

“十三五”期間啟動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將三期擴建工程建成后,空港新城的樞紐功能將充分彰顯,到2045年,機場的客流吞吐量將達到1.3億人次,貨郵吞吐量將達到200萬噸。
走進新時代,開創新輝煌。空港新城將堅守“全球高端要素聯接中樞,內陸臨空經濟創新典范,陜西追趕超越新動力源”的總體定位,實施“近期完善功能,中期突出特色,遠期樹立標桿”的“三步走”目標路徑,重點圍繞“港產城人”4個方面,打造“一帶一路”國際航空樞紐、臨空經濟創新發展高地、綠色智慧宜居宜業魅力空港和中外人文交流開放門戶,躋身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第一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