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2月21日,國家文物局召開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四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其中包括陜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城村墓地。該墓地是迄今考古發現十六國至隋唐時期規模最大的獨立墓園,生動再現了十六國至隋唐時期遷徙到關中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

北城村墓地位于空港新城北杜街道北城村。墓地所處區域即位于洪瀆原中心區(北周時稱石安原)。墓地南距漢哀帝義陵8.2公里,東南距漢長安城21公里,所在區域十六國北朝隋唐時期高等級墓葬有集中分布,如西南1.8公里的唐上官昭容氏墓,東南約4.5公里的北周靜陵等。

2021年4月,在陜西自貿試驗區空港新城功能區“文勘前置”工作模式下,為配合空港新城功能區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對該項目進行考古發掘。
該墓地是在基建考古工作中被發現。自2021年至今已發掘圍溝1處,圍溝內墓葬285座。這些墓葬規劃有序,排列整齊。墓道均為東向。東北部38座十六國墓葬呈四列分布,墓葬形制均為長斜坡墓道洞室墓。墓道均有二或三級臺階。出土有陶人物俑、陶騎馬俑、陶牛車、陶九盤連枝燈、陶灶等器物。在M452墓室內發現有土雕仿木建筑造型,為十六國墓葬中所罕見。
在十六國墓的南側及西側,等距離布置五列101座北魏至西魏墓葬。墓葬形制基本為長斜坡墓道單室洞室墓,僅有1座為磚室洞室墓。墓葬幾乎不見隨葬品,僅個別墓葬出土陶罐、陶模型榻等,其中M325出土有北魏“太和十三年”紀年墓志磚,M135出土有西魏“大統十五年”紀年墓志磚。

北周及隋唐時期的墓葬主要分布圍溝內西側,呈4列116座墓有序排列,在東北部圍溝內側邊緣及十六國墓葬與北魏墓葬分布空白區也分布有30座。墓葬形制有斜坡墓道洞室墓和豎穴墓道洞室墓兩種,出土隨葬品較少,主要有陶壺、陶盞及銅錢為主,也有一些銅帶鉤、環及鐵器等。

綜合現有考古發現與學術認識,北城村墓地是一處具有完整兆溝、兆溝內墓葬規劃布局有序的大型部族墓地,其圍溝內墓葬分布有序,排列整齊,特別是東北部東西向呈四排分布的38座十六國墓葬,是近年來關中地區十六國墓葬最集中的一次發現。
該墓地的發掘對探索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北方地區墓葬形制演變、墓地規劃設置和相關祭祀制度等相關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十六國北朝隋唐三百年時段內北方復雜歷史背景下長安地區的人群構成、文化融合和少數民族漢化過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啟示作用,也是從考古學視角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過程的絕佳范例。
近年來,空港新城以“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為指引,多措并舉,不斷強化文物保護力度。始終堅持“先考古,后出讓”文勘前置工作模式,不斷加強考古工地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完善聯防聯控工作體系,構建了文物、公安、屬地街辦聯防聯控機制,嚴厲打擊文物犯罪活動。同時借助智慧化、數字化手段,在新區率先建成不可移動文物巡查信息管理系統。此外還構建了網格化文物巡查監管制度,充分發揮群眾文保員作用,確保文物保護責任落實到位。未來,空港新城將不斷深入挖掘文物遺存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不斷激活文化遺存的生命力,將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讓文物活起來。